乐学,愿学,会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铭
“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源自西方哲学,最早是由胡塞尔提出的。我国众多的教育家普遍认为:“当代教育应以人的生活为根本立足点,教育体系要回归生活世界。”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指出:“生活语文――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针对智力残疾学生的语言特点,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把传授知识与补偿缺陷有机结合,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为其自理生活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智障语文教学主要应该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这个交流工具,提高语言理解及表达、运用的能力。然而智障学生由于大脑发育迟缓,在阅读过程中感知、理解、抽象、概括有一定的困难。在长期的教学中,智障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怎样才能提高智障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让智障学生乐学、愿学、会学呢?在教学中,我们应联系生活实际,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图画、活动、场景等,来帮助智障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智障学生的学习潜能。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让读书更有情
语文教学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情”,教师应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营造情感氛围,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有血有肉的精神世界中。智障孩子的高级情感发展迟缓,他们不会融入作品中,不能与文本产生共鸣,朗读时总是面无表情,没有轻重缓急之分,更没有情感。他们读书犹如“和尚念经”,还常常由于理解不正确、胡乱停顿,把句子读得“面目全非”,不能把握文本的整体情感基调。
在教学《保护小树苗》一文时,文中的难点:“它在微风中挺着腰杆轻轻地摇晃着,好像在向人们含笑点头。”智障孩子很难将“小树苗的含笑点头”与“在两位少先队员的帮助重新获得生命”联系起来理解。这时我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来指导学生朗读,激发智障学生的情感。
我用语言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春夏秋冬四个不同的画面来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
师:春天,百花齐放,万物苏醒,小树苗长高了,它在微风中――(语调上扬)
学生接着深情地朗读:挺着腰杆轻轻地摇晃着,好像在向人们含笑点头。
师:夏天,凉风送来了阵阵凉意,小树苗长得郁郁葱葱,它在微风中――(深情地说)
学生读:挺着腰杆轻轻地摇晃着,好像在向人们含笑点头。
师:秋天大地呈现出一片金黄色。啊,小树苗越长越高,它还在微风中――(动情地说)
学生读:挺着腰杆轻轻地摇晃着,好像在向人们含笑点头。
师:冬天,小树苗长大了,它不怕寒风,长的更结实了。它仍在微风中――(更加深情地说)
学生再读:挺着腰杆轻轻地摇晃着,好像在向人们含笑点头。
学生的情感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得到了升华,并充分理解了课文的内容,知道了正是因为两位少先队员的帮助,小树苗才能在以后的生活中活得更好、更强壮。
二、联系生活进行表演,让学习更有趣
智障学生的直觉思维占一定的优势,借助肢体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让他们学习起来轻松,觉得学习过程有趣,并在朗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的内容。我在教学《扶玉米》一课时采用了动作表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课堂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大胆表演,边读边演,揣摩本文的含义,学生渐入佳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赵伟红蹲下去,把玉米轻轻地扶起来,很快地解下一条绸带,把它和别的玉米绑在一起,还把玉米根上的松土踩实。”这一段时,我先请同学们同桌互读这段话,用笔圈出动词,并要求A组学生要帮助B组学生,交流时尽量让B组的学生说。接着读读这些动词――蹲、扶、解、绑、踩,让学生联系生活试着做做这些动词,想想、演演。学生在交流时,充分结合生活实际,把这些动词联系到生活中去理解,不仅A组会表演了,B组也弄懂了词的意思。
三、联系生活解释词义,让理解更容易
理解词语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查字典、画图画、结合上下文等。但智障学生由于接触社会少,生活比较单调,故知识面狭窄,因此他们对理解词义感到很困难。生活中有许多东西,他们往往视而不见,更加不可能看到词语而联想到实物,就算字典上的词语解释能读下来,但不见得就理解了。因此,在帮助他们理解生活中常见事物或现象时,我们不妨把生活中的常见事物或现象直观地搬到课堂中,或者直接把智障孩子带到生活中去理解,这样孩子们学起来会更容易点。
例如:教学《小猴子借扇子》中“发烫”一词时,我先用词典帮助理解“烫是指温度高的物体与皮肤接触使感觉疼痛”,再利用生活中的常理来帮助理解。我从热水瓶里倒一杯开水,让学生一一触摸,说说感觉,使他们加深对这个词语的理解,结合课文中的句子“太阳把大地晒得发烫”来理解“发烫”这个词的词义――太阳把大地的温度晒得很高,摸上去很烫手;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中“乳白色”一词,我取出一点奶粉,用开水冲在透明的杯子里,展示给学生看,学生一看就知道了“乳白色”的意思;教学《爬山虎》中“叶柄”一词,我找来勺子、炒菜的铲子等有柄的器物来帮助学生先理解“柄”,再带着孩子们到校园里观察叶子的“柄”,指着叶子连着茎枝的部分告诉学生“叶柄”的意思;教学《小猴子借扇子》中“树荫”一词时,我带着孩子们到大树底下,指出树叶底下的树荫部分,让A组的学生帮助B组的学生一起找找树荫,加深学生对词义的理解――树荫就是树木枝叶在日光下所形成的阴影。就这样,我充分利用实物帮助学生逐一理解,利用孩子有限的生活经验,将识字、理解词义与认识事物相结合,同时也将枯燥的识字、理解词义变得有趣味,让孩子变得爱学、乐学。这种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探索、主动地求知。
智障学生往往对文本中的人物情感冷漠视之,与自己毫无关系,无法生发自己的体验活动,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的教学活动,不但可以使教学内容立体化、形象化,而且能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的教学活动,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语言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在快乐中学习,从内心深处感受学习的快乐。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愿学、乐学、会学”的真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29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