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学案导学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丁建

  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新课标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地讲,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案导学是适合新课标要求的好的教学方法。但现行的学案导学只是盲目地跟从、流于形式,好像谁不用学案导学谁就落伍了。现我将对学案导学的理解和思考总结如下。
  一、暴露的问题
  1.教师“导”的问题
  教师对学案导学的编排意图理解不深入,学案的编制不理想。我看过好多学校的学案,大多像一份家庭作业,而“作业”的设置过难甚至超纲。学案导学本意是让学生起到预习的目的,但有些学案既没达到目的,又给学生增加了负担,还导致了学生“厌学率”的升高。教师对学案的导学模式把握不好,不能正确地使用学案灵活地导学,完全以学案为唯一抓手,搞“一刀切”,把一张学案当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有时机械地处理完一张学案便草草地结束了一节课。长此以往,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佳。
  2.学生“学”的问题
  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有些抽象,语言叙述、例题和习题设置不是很好。在这种情况下学案的设置如果不合理,学生的课前预习很难顺利完成。本来就读不懂教材,还要应付这份“作业”,只好相互抄一下,应付了事。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没有培养起来,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二、应对策略
  1.学案的改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目的之一是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学案的设置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对学案的设计,应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大纲、教材和教参资料,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教材,尽量做到学案的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学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学案的设计应注意以下三点。
  (1)学习是一项漫长而沉重的劳动,只有不断的成功,才能激活内心的潜力。设置学案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起点低、台阶小”,既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又能体会到登上一个台阶的喜悦,从而增强登上下一个台阶的信心和勇气。
  (2)“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案不仅要明确学什么,而且要教会学生如何学,因此学案中要有明确的指示,如:如何读书(带着什么问题阅读教材),如何读图,如何理解,如何记忆,如何思考,怎样讨论等学习方法。
  (3)练习的设计应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低年级的学生应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而高年级学生应侧重在能力的培养上。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让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指正,讲评时应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
  2.教学的改进
  学案制定得再好也不等于学生学得好,教师还应在教学上下工夫。教师的教学应注意以下三点。
  (1)要彻底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思维定式,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念,转变自身的角色,变“主导”为“引导”。在课堂上,应从“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激趣、启思、导疑”,从“命令主导型教师”转变为“指导帮助型教师”。在完成教学目的之外,应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但必须控制好课堂。应特别注重教材中的活动内容和课堂练习,与学生及时而有效地交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让学习优秀的学生在出色地完成自身任务的前提下,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差”生在一个互帮互助、积极向上的集体中产生积极的学习行为。为了让“差”生能与其他同学同步学习,应注意对个别“差”生进行课前辅导。
  (3)在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慢到快、由弱到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克服急于求成和消极等待的思想。要敢于放手、花大力气对学生严格要求,利用好学案这根拐杖,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总之,学案导学对教师来说应当突出一个“导”字,对学生来说要突出一个“学”字,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学导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制定出一套符合学生实际的学案,才能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35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