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兴民
“学习数学往往枯燥无味,学生难以集中精力听数学课,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学习的母亲”。因此,我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抽象性、精确性和应用的极端性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课堂上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中有乐、乐中求学,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课堂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我问:“小明生日时与他的同学小军分别吃了一块蛋糕的1/6和1/5,谁吃得多?为什么?”问题出示后大部分同学回答的结果是小军吃得多。我让同学们互相讨论。合作交流后,他们归纳得出:把单位“1”分的等份越多,每一份越小,所以1/5>1/6。这样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解释数学问题,掌握数学知识,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创设学生操作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学中应创设动手操作情境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例如,在教学十二册《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时,我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布置推导圆锥体积公式后,完全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先把圆柱分三等份,用圆锥装满水倒入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里,观察:每倒一次会占圆柱容积的几分之几?倒几次正好满?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讨论、合作交流,很轻松归纳出:圆锥的体积(容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容积)的三分之一,即v锥=1/3v柱=1/3sh。创设操作活动的情境,利用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学生学习时感觉轻松自然、情绪高涨、兴趣盎然。
三、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安全感,帮助树立信心,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第十册《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观察:1/2=2/4=3/6=4/8。然后提问:“这组分数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分子和分母分别怎样变化?你们发现什么规律?”在我的引导下,同学们互相交流。就连平时从来不举手的蓝紫珊同学也举手了,我很激动地让她回答。可是很长时间她还是没有说出,一部分同学不耐烦。我看了看蓝紫珊,她满脸通红,低着头觉得很委屈。于是我走到她的身旁抚摸一下的头说:“珊珊,不要紧,你今天能举手老师已经很开心,不用怕,你再思考,老师相信你一定行的。”一会儿,蓝紫珊真的回答出来了。突然间教室里响起一片鼓励的掌声,蓝紫珊很开心、很激动,我也感到十分欣慰。我在教学中就是这样为学生创设了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关爱学生、相信学生,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创设生活中的数学情境,增强学习兴趣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堂教学为学生创设生活中熟悉的数学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不但可以积累数学知识,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学《图形变换》时,布置学生结合本课内容,观察生活中哪些现象是旋转、哪些是平移、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对称图形。学生学很感兴趣而且很认真地观察、寻找。在教《平移》时,我讲了一个小猫抓老鼠的小故事,问:“图中的小猫向右平移几格就能抓到老鼠?如果老鼠往上平移三格,小猫怎样才能抓到老鼠?”这样的教学情境很自然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小猫和老鼠身体运动变化上,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比较,真正理解和掌握什么是平移、旋转,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有几条,怎样作对称轴等知识。我有意识地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紧紧结合起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直观化,使学生理解了生活中的现象与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特征和教材的特点,以形象思维的创新教学方法有效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完全投入学习中,积极探索,亲身体验,掌握数学知识,所教学生的数学成绩有了明显进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37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