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馥

  语文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水尝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巧妙的提问,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导善控,必须致力于提高“问”的艺术。
  一、绝处逢生,于无疑处生疑
  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它的多义性,换言之,都如断臂维纳斯,有一种残缺的美感,所以学生的阅读鉴赏,即同文本对话的过程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而且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多元是一种理念,一种指导思想,是一种存在的客观现实,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可以说,正是语言的这种“模糊性”和读者的“创造性”,才使得枯燥简单的语言变得如此神奇而富有魅力,而文学作品因为这种个性的解读而更具有魅力。所以教师绝对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再推开一扇窗子,看到更美的风景。
  如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文中说:“马克思停止了思想。”这一短语学生都懂,都知道是说马克思去世了。看起来学生对此已无疑了,但我却于此处提出了疑问:对马克思的去世,恩格斯为什么不用“停止了呼吸”、“心脏停止了跳动”,而用“停止了思想”?由于此问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且又有一定的新奇性和激励性,故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对这个问题颇感兴趣。于是,我抓住词语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懂得马克思是无产阶级伟大的思想家,他创造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学说,他给人类留下了无可估价的思想财富。因此他的逝世,不同于一般的人,用“停止了思想”来说明,就十分准确地突出了马克思这一伟人的形象。这样,学生对该文鲜明准确的语言特点的理解就更加透彻了。
  二、高瞻远瞩,多角度设疑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电脑普及率提高。这些渠道所传输的信息量非常大,且丰富多样,价值观念千差万别,在每个学生那里呈现不同形态,它的教育效果不容忽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积淀和感情经验去体验作品,将课内与课外,课本知识与自己的阅读积累有机串联,力求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因此在课堂提问时,也应抓住有利的时机,浓墨重彩,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人生经历等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将课内和课外和谐地融为一体。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40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