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非洲文化的崩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唐英姿

  摘 要: 阿切比在《崩溃》中对非洲文化和欧洲殖民文化客观描写的成就值得关注,该小说人性化地刻画了主人公,详尽地描写了父子关系,并反映了非洲文化在殖民文化的渗透中崩溃的真实原因。作者以冷静的笔调回避了对非洲本土文化的美化,对非洲文化和殖民文化均采取了客观的态度,也表现出殖民主义的到来给非洲文化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冲击。
  关键词: 小说《崩溃》 父子关系 非洲文化 欧洲殖民文化 崩溃
  
  《崩溃》[1](Things Fall Apart[2])是尼日利亚裔美国作家齐诺瓦・阿切比的代表作,1958年发表后立即获得布克奖。至今,本书在全世界被翻译为50余种语言,销售量已超过1100万册。
  作为对某些小说如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之心》的回应,1958年阿切比发表了小说《崩溃》。《黑暗之心》把非洲描写成野蛮原始的蒙昧之地。在被批评家誉为“非洲文学历史的开篇之作” [3]5及“战斗檄文” [4]600的《崩溃》这部小说中,阿切比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非洲有传统的价值和文化的独特特征。这部小说也表现了殖民主义的到来给非洲文化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冲击。近年来,对非洲文学的关注愈来愈多,但是对于阿切比的研究却非常少,这种研究现状,与阿切比所取得的文学成就,以及他所享有的世界声誉是极不相称的。在这些研究中,有人关注主人公奥康科的性格与命运悲剧及其与氏族瓦解的内在联系[5]25―29;有人透过阿切比的批评策略,追问他的批评作为后殖民批评文本的深刻政治意图[6]36―39;有人认为阿切比尽量回避了对非洲传统文化的美化,对非洲文明和基督教文明均采取了文化相对主义的立场,使《崩溃》超越了二元对立的狭隘民族主义意识形态[7]158―168。但是小说中父子关系反映出的分析非洲文化在欧洲殖民文化的入侵下逐步崩溃的原因及本质被很多人忽视了。本文从两对父子关系入手,着重探讨由父子关系所反映出的非洲伊博文化、欧洲殖民文化,以及这两种文化冲突时的后果,并试图阐释消除这种后果的方法。
  奥孔克沃是非洲尼日利亚伊博部落乌姆阿非亚村庄的人,这里的人崇尚勤劳勇敢、诚实富有,因此懒惰懦弱、贫穷的尤诺卡(奥孔克沃的父亲)被部落里的人所鄙视。而奥孔克沃凭借自己的勇敢、勤劳和智慧成为了部落中令人尊敬的重要人物。但是奥孔克沃的内心一直被失败和懦弱所占据,害怕重复他父亲的命运,他惧怕被别人认为像其父亲那样懦弱无能。由于害怕其子会像他们的祖父一样变得懒惰软弱而无所作为,他严格要求他们并竭力培养他们的男子汉气概,但他与其父扭曲的关系却一直延续到他与儿子们之间。他的亲生儿子加入白人宣扬的基督教。奥孔克沃对儿子的希望彻底破灭,和白人抗争,最后彻底绝望,自缢身亡。
  因此,本文试从主人公奥孔克沃和其父亲尤诺卡的关系冲突,奥孔克沃和其儿子纳沃耶关系冲突,分析小说中反映出来的历史悠久的非洲文化和表面民主的欧洲殖民文化及其之间的冲突,并进一步探讨非洲文化在遇到殖民文化时走向崩溃的原因,这样也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作者创作的意图。
  一、奥孔克沃和父亲尤诺卡的冲突
  阿切比精彩描绘了伊博族村的社会生活,生动地再现了殖民者入侵前传统非洲部落人们的生活。他们有着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和丰富而充满魅力的传统文化,比如生育礼俗、头衔庆典、婚礼,表达社会对儿童的关心,对新组家庭的祝福。土地神灵信仰等古老的风俗习惯在他们的生活中发挥着精神支柱的作用,他们通过神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原始民主制度来调节社会矛盾。他们有一些传统节日,如新番薯节、平和节等;而且有丰富的反映非洲人民智慧谚语,等等。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1.父亲尤诺卡的失败。
  他们生活在一个崇尚勤劳勇敢、诚实富有的社会里。尤诺卡正好缺乏这些品质,他“又懒又馋,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日子”,“成年后的尤诺卡是个失败者”,到死也没有取得一个封号(取得封号是成功的象征),最后得了浮肿,被遗弃恶林。由于尤诺卡性格温顺,不事生产,人们甚至轻蔑地叫他“阿格巴拉”(不只是对妇女和老娘们的一个称谓,也是对一个没有尊严的男人的蔑称)。他提到音乐便“兴致勃勃,容光焕发起来……他能听见自己的笛子在这些乐曲里自由穿梭、游刃有余的声音,以及自己的笛声丰富多彩、悲伤哀怨的修饰和发挥”。然而,当地的文化习俗中没有艺术家的位置,只有创造物质财富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
  他亲近自然、会享受、热爱音乐,这些喜好在当时社会中是不被欣赏的,在儿子奥孔克沃看来,有这样一个父亲是一种耻辱。
  2.奥孔克沃对父亲的反抗。
  奥孔克沃恨无所事事,恨父亲所爱的一切。“父亲尤诺卡喜欢的一切事物,他都仇视。其中之一是亲切温顺,另一个是好逸恶劳”。他害怕失败和软弱,甚至怕言谈举止暴露出与父亲有相似之处。因此他从一个穷苦人家出身的孩子,通过起早贪黑地劳作,成为了部落最富的人之一。他不仅凭借骄人的摔跤战绩赢得了人们的赞誉,而且在部落战争中表现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勇敢。他虽然还年轻,但他已经成为部落中令人羡慕和尊重的重要人物。
  在这里不论出身贫贱,凡是勇敢勤劳、能赢得胜利的人,均能获得人们的尊重。“部落里是通过他个人的品行而不是他父亲的品行来判断一个人的。因为奥孔克沃有卓越的个人成就,人们对他另眼相看……人们尊重年龄和经验优势,但更看重后天奋斗的成就”。他们的谚语是:“如果一个孩子洗了手,就可以跟国王共进美餐了。”从这些我们可看出,伊博族社会是一个开放的、民主的社会,这使得奥孔克沃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奥孔克沃和纳沃耶的冲突
  可悲的是,奥孔克沃的新家庭并不和谐幸福。他和儿子的关系并不比他和他父亲的关系好。
  1.被压制的纳沃耶。
  奥孔克沃一生即使在成功鼎盛期,也充满对懦弱的恐惧。“奥孔克沃采用铁腕手段统治他的家人……也许奥孔克沃内心深处不是一个冷酷的人,但他一生都被一种恐惧感所主宰,那就是:害怕失败和软弱。……那是一种对自我的恐惧,惧怕自己身上有什么地方像他的父亲”。因此软弱、温和统统远离了他。恐惧使他极力维护着自己在妻子和儿女面前的绝对权威,和他们没有温情交流。尽管他和那个叫他“爸爸”的男孩艾克梅夫纳培养起了父子之情,但是为了证实自己的坚强,他违背内心亲手杀死了那个男孩。
  生活在这种家庭氛围里的纳沃耶感觉到被压制,而且他天生敏感忧郁:
  那天,他在小河对面很远的一块地里收番薯,干完活之后背着一筐番薯往家里走,突然听到密林里有婴儿的哭声。一直聒噪的女人们突然都噤住声,加快了脚步。纳沃耶听说过双胞胎要放在陶瓷罐里扔到林子里去的说法,但他从来没有亲身经历过。一阵隐隐的寒意袭上了心头,他觉得脑袋在膨胀,有如一个孤独的旅者要在夜里穿行一片恶林。有什么东西在心里崩溃了。[1]55
  他看到本族人虐杀同类时内心产生了激烈的内心斗争,他的这种忧郁温和的性格让奥孔克沃恐惧。
  尽管纳沃耶每天小心地生活在成功、专制的父亲的管制下,但是他还是常挨父亲打。艾克梅夫纳的到来,使他有了男子气概。然而纳沃耶却始终处在矛盾挣扎中:为了取悦父亲,他假装对具有女性气质的东西表示蔑视,但是他仍愿听母亲讲故事。
  让他想不到的是,父亲亲手杀死了和他情同手足的“兄长”艾克梅夫纳,失去兄长令他极度痛苦。“他觉得有什么东西在他心里一下破碎了,就像一张绷紧的弓‘啪’的一声折断了”。他甚至不认为父亲还像以前那样值得他去尊崇了。他对父亲所代表的专制、传统文化的反抗意识开始萌发。

  2.儿子抛弃自我文化,转向殖民文化。
  面对父亲苛刻的管制,积压在内心深处的疑虑,以及艾克梅夫纳的死,当白人带来了表面上披着民主、文明面纱的殖民文化时,这位少年动摇了对父亲权威的尊崇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他是被新宗教的诗文、那个能被骨髓深处感受到的东西震动了。赞美诗中有关生活在黑暗和恐惧中的兄弟俩的歌词,似乎回答了长期困扰着他年轻心灵的那个模糊、固执、久远的问题……当赞美诗浸润了他那干涸的心灵时,他感到内心里有种释然的感觉,仿如心中冻结的雨滴形成的冰雹,在赞美诗歌词的爱抚下慢慢地在干渴的土地上融化了一般。[1]135
  多年来,一直困扰纳沃耶的一系列有关本民族野蛮习俗的问题,在新宗教的启迪下豁然开朗了。他最后终于皈依白人文化。
  三、非洲文化走向崩溃的原因
  非洲文化在遇到殖民文化时为何如此不堪一击呢?这不仅是因为殖民文化的入侵,而且是因为非洲本土文化有其愚昧。
  1.殖民文化的本质。
  殖民者披着文明、民主的面纱,热情收留被伊博族习俗所排斥的群体――被抛弃的双胞胎婴儿,被驱逐者“奥苏”,等等,。他们还给乌姆阿非亚人带来了经济甜头。殖民者从建立司法、政权机构,再到经济开发,对伊博族展开了糖衣炮弹式的攻击。
  因此在这两种文化冲突碰撞中,越来越多像纳沃耶这样的人开始皈依表面民主的殖民文化。作者不否定殖民文化民主的一面,但是殖民文化的本质是摧毁、奴役伊博人。当乌姆阿非亚人误杀了一个白人后,“三个白人和一大批乌合之众包围了集市……他们开始射击,除了待在家里的老弱病残,几个警惕性很高的齐比,以及侥幸逃出市场的三四个人外,其他人都被杀死了”。[1]126
  因此,我们可看出殖民文化的外衣是民主、文明而本质却是野蛮残忍。他们的到来改变了伊博人的生活,改变了他们的社会,但是在面对强大的殖民文化时,非洲文化为何走向崩溃的边缘呢?
  2.非洲文中化的愚昧之处。
  非洲文化走向崩溃的边缘,不仅是因为殖民文化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作后盾,而且是因为本文化传统中存在愚昧之处。伊博人歧视女性、丢弃双胞胎婴儿、排斥浮肿病人,尤诺卡就是受害者。所以欧洲殖民者才有了有可乘之机。关于此,作者不惜笔墨,客观冷静地把非洲文中化的愚昧之处呈现给了读者。
  最后当奥孔克沃主张把白人从自己的土地上赶走时,奥别里卡伤心地说:“已经太晚了,我们自己的人和下一代的人都加入了陌生人的行列。他们已经信了基督教,帮助白人支持这个政府。”其中原因之一是白人文化对非洲文化中被歧视的女性、奥苏等的容纳。正如智者奥别里卡所说的:“白人太聪明了。他们带着宗教信仰悄无声息地、心平气和地走来。我们被他们的表面的愚蠢迷惑了,允许他们留下来。现在他们赢得了我们的兄弟。我们的部落再也不能统一行动了。”
  因此一个民族要想在激流中战胜,就必须先审视自己文化中不适应社会发展之处,并能吸取外来文化之精华,绝不能像奥孔克沃那样盲目反抗,要懂得变通。
  四、结语
  阿切比的《崩溃》正确地阐释了非洲人形象,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通过在文章中穿插对两对父子关系的详尽描述,以冷静客观的笔调展现了博大精深的非洲文化,披着民主、文明外衣的殖民文化。他对父子关系的描述更有助于揭示在殖民文化和非洲文化相冲突时,非洲文化的走向,并深层探讨非洲文化逐步走向崩溃边缘的原因,以及殖民文化的本质。阿切比的描述为人们更好地理解非洲文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并告诉我们:只有批判地继承自己的本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才有可能创造出一个崭新的非洲。
  阿切比创作《崩溃》的成功证明了非洲的英语文学也具有经典意义,完全可以和欧洲文学的主流相抗衡。阿切比的创作向世人掀开了非洲文学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齐诺瓦・阿切比著.林克,刘利平译.崩溃[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2]Achebe,Chinua.Things Fall Apart.London:Heinemann International,1958.
  [3]Simon,Gikandi.Chinua Achebe and the Invention of African Culture.Research in African L iteratures,2001,32.3:3- 8.
  [4]Rehm,Diane.The Diane Rehm ShowMay 21,1999:A Discussion of Chinua Achebe’s Things Fall Apart.Callaloo,2002,25.2:600.
  [5]颜治强.从《瓦解》众人反观主角奥康科[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5):25-29.
  [6]李大恒,苏鑫.一种症候・一类批评・一点启示[J].中州大学学报,2005,(4):36-39.
  [7]陈榕.欧洲中心主义社会文化观的反话语――评阿切比《崩溃》中的文化相对主义[J].外国文学研究,2008,(3):158-16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40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