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古代诗歌鉴赏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劲松

  摘 要: 诗歌鉴赏既是中学语文学习中的难点之一,又是高考常考的题目。本文从知人论世、体会意象意境、品味语言三个方面分别展开论述,试图提供给学生几个支点,帮助学生既提高语文素养,特别是传统文化素养,又能在高考中做好此类题目。
  关键词: 古代诗歌鉴赏 知人论世 意象 意境 语言
  
  古代诗歌鉴赏题是高考语文卷中的常客,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都会出现。而从试卷分析来看,这道题得分率较低。大部分学生都反映诗歌鉴赏题难做,老师讲的时候一听就懂,自己去做却不知如何下手。这和诗歌本身的特点很有的关系。古代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练,学生读起来会比散文吃力。中国古代诗歌又是主要通过意象、意境表情达意,而意象本身又富有暗示性,再加上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得中国古代诗歌具有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特点。也可以说中国古代诗歌有悠久的传统文化的积淀,鉴赏古代诗歌是需要一定古文化功底的。中学生做的诗歌鉴赏题侧重于考查诗歌内容的评说,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赏析,应该说是初步读懂诗歌。如果能掌握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再去做题目,效果想必会好一些。
  一、知人论世
  一个时代的诗人无论生活在世俗官场还是生活在深山老林,都会毫不例外地打上这个时代的烙印,于是便有了建安风骨、盛唐气象。盛世的豪情和乱世的感伤都会诉诸在诗人的笔端,所以要想读懂一首诗必先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譬如2009年广东卷:
  月
  杜 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注释明确告诉我们这首诗是杜甫于安史之乱后漂泊西南时写下的,因而我们很快就判断出这是一个动荡不安、国事维艰的时期。而杜甫又是一个“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系念国家安危和民生疾苦的伟大诗人,漂泊西南时期,时代的动荡、个人的坎坷使得他一有触动便悲慨满怀。这一时期杜甫的诗或感伤国事艰难,或叹息民生疾苦,或写怀友思乡,或写自己穷困潦倒,于是我们就会很从容地得出答案――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当然,要做到知人论世,我们平时必须注意搜集整理诗人的资料,建立诗人的资料库,正如古人所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二、体会意象、意境
  中国古代诗人大多较为含蓄,他们的诗歌往往通过意象、意境来表情达意,因而读古代诗歌时从意象、意境入手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么,什么是意象,什么又是意境呢?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在诗歌创作过程中,诗人的“心”和外在的“物”是互动的,这一点,六朝时期的刘勰早就有过十分精辟的论述:
  是以诗人感物,联袂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婉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这段话的意思是客观事物会引发诗人无穷无尽的联想,诗人流连万物之间,所写之形象既具外物之形,又与诗人之心相谐。而某些客观物象一次又一次地被赋予了某种特定含义后,就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些典型的意象,比如菊的高洁,松的坚贞,细雨梧桐的愁思,等等。于是读到“采菊东篱下,悠然南山”时,我们会想到陶渊明的洁身自好的隐逸情怀;读到“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时,我们会想到李白对家乡的思念。一首诗中多个具有共同特征的意象在一起又营造出意境。比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这句中寒蝉、长亭、骤雨三个意象便营造了深秋季节凄凉的意境,我们很快判断出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伤感、凄婉的。在读到“多情自古伤离别”时,我们便豁然开朗:这首词是写离别的伤感的。譬如2010年江西卷:
  送人归京师
  陈与义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这里直接考意象的含义,我们联系所学过的诗句“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杜鹃啼血猿哀鸣”等诗句马上就会得到“子规”意象的含义: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中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三、品味语言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诗歌的思想情感最终都要通过具体的词句来表达。如果读诗的时候过不了语言这一关,就无法谈什么鉴赏。所以,突破词句障碍,疏通诗意是鉴赏古代诗词的基础。中国古代诗歌大多篇幅短小,而又要表达丰富的含义,这就注定了其语言要精练。据洪迈《容斋续笔》卷八说,王安石在作“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时,最初不是用“绿”字,而是用“到”字,又改为“过”字、“入”字、“满”字等,改了十几遍,才定为“绿”字,从而使这首诗顿添颜色,充满生机。“绿”字的用法受到交口称赞。另外,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推敲”的故事都说明古人作诗时注重语言的锤炼。至于“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就更能说明这个问题了。那么,我们在读诗的时候就一定要学会品味语言,品味那些意蕴丰富、寄寓深邃的语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诗眼。由品味语言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深情的凝望。譬如2010年广东卷: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词中“隔”字一语双关,表面上是写茫茫江水、迷蒙江树阻隔了抒情主人公极目远眺的视线,实际上却传达出了抒情主人公无法与远方亲人团聚的失望惆怅的心境。如果平时没有品味语言的习惯,考试时就很难做好此类题目。而且此类题目出现的频率很高,仅2010年就有广东、江苏、重庆、湖南、福建、四川等六套试卷设置了此类题目,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平时不断地积累和训练,犹如泡茶,只有水温足够高,茶才能香气四溢。但并不是说无法可循,物皆有其道,如果能按规律办事,效果自然会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44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