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翟理想
摘 要: 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师一直在探索的一个问题。本文从更新教学观念、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法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问题。
关键词: 现代文阅读能力 教学观念 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语文阅读教学成效甚微,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师最棘手的事。尽管广大语文教师经过长期的努力实践,创造了许多阅读教学方法,但学生的阅读水平始终不尽如人意。不管是平时测试还是高考,学生的现代文阅读题得分都一直很低。
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强化学法指导,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技巧,使他们自己能读书,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为了不教。”只有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自行阅读,能动地获取知识,才能真正提高语文阅读效率。
一、教学生学会学习
长期以来,教师被称为“教书匠”,我们当教师的也以“知识的传播者”而自豪。这种传统观念潜伏在我们意识深处,自觉或不自觉地支配着我们的教学行为。
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生“学”,学习的本质是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切实贯彻以学生为主的基本思路,真正把学生当作语文学习的主人;要求教师更新教学思路,就教师如何教的思路转变成学生如何学的思路,把教法的着眼点放在学法上。西方的一位教育家曾说:“教学就是让学生逐步摆脱教师的过程。”要达到“不教”和“摆脱教师”的目的,必须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积极自觉地思维,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人。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存在,是一个人求知的起点,是创造精神的原动力。学生如果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而且愉快地去阅读,就能取得成果。因此,教师要根据所授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地精心设计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造成悬念,以疑激趣、以乐引趣、以境致趣,让学生产生渴望得到答案的心理,使学生想学、愿学,并且带着问题去学。因为一个好的问题就是一把让学生动脑的金钥匙。如在教学《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中“庄子钓于濮水”的故事时,我设计这样的问题:这个故事揭发了庄子什么样的精神世界?他和同时代的人有何不同?这样,课文中的形象活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认识深刻了,思维能力就会得到训练。
三、创新教学方法
(一)以“读”为本,教给学生“读”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所谓阅读实得读,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读课文,让学生通过的“读”去感受、去联想、去认知,吸收文章的营养,久而久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得到加强,真正达到“不教”的目的。
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写作能力。教学的时候先由教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念着读,有时还得背诵。换句话说,诵读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读书过程。
1.范读。读,首先要听教师范读。文章的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所蕴藏的意义,都可通过朗读来表达。而学生在听教师的范读中,也要获得对文章的这些方面的最初的也是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从而激发起自己诵读的欲望,达到进一步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目的。
2.默读。有的老师很怕让学生默读,认为这样会造成课堂的“冷场”。其实不然,应该说,全体学生都沉浸于作品的静悄悄的场面,是最有利于学生体验作品内容的。
3.背诵。中学生的记忆力很强,正是奠定满腹经纶基础的黄金时期。平时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背诵一定量的名句名篇,这不仅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加强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使学生主动介入美,学会审美。
1.感知语言。阅读就是要通过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学习,形成近乎直觉的敏感的感觉能力。学生只有形成了这种语言材料的直觉敏锐的感受能力,才能从真正的意义上去理解把握作品。“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实现”。关键词语更是作家艺术匠心的凝聚之处,经过了千锤百炼,言简意丰。选择经过作者精心锤炼、含义携永、富有意味的关键词语让学生反复品味,是语言思维的训练,也是情感意味的品评。如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中有这样的句子:“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这个“眯”字大有品味的必要。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思考:“眯”能否换成“闭”或“闲”?经过讨论,学生发现“闭”或“闲”没味,体现不出北京人那种睡不着别烦躁,别着急,悠着点的心态。只有“眯”字最传神,这是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万事“忍”为先的胡同文化的典型体现,其中有无奈,有辛酸,有不满,有作者对这种没落文化的欣赏和惋惜。这其中味如由教师道出,则成了别人嚼过的馍。只有让学生自己去“嚼”,去“品评”,才能发现其中的妙处,如同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
2.学会审美。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用语言文字叙事状物喻理表情达意的结晶,它融入了作者喜怒哀乐的感情。阅读要读懂作品,读懂作者的感情,必须在读的过程中学会审美。阅读的过程应该是审美、感受美的过程。例如《荷花淀》的开头:“月亮升起来了,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绕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这段文字从内容上看,写的是水生嫂月夜在小院里编席,但简单的事情里却蕴含着丰富的美,如人物形象的动态美,以及作者所倾注的情感。学生经过讨论发现:小说中环境如画,劳动似诗,水生嫂和白洋淀人民用双手创造的安谧和平的生活也的确不容侵略者来破坏。
美,给人以启迪,以人以熏陶。学会审美,也就是在阅读中学会把握作品的实质。
(三)掌握阅读能力提高的技巧。
1.对细节的咀嚼、品味。细节往往是作家创作的用心之处,这些细微之处的美学意味也就最浓,最值得我们去推敲、揣摩,循着一个个具体的细节,走进作品中人物的内心深处。学生通过讨论思考,一旦理解“个中三味”,那么对文章的领悟必然深入一层。
2.掌握一些鉴赏技巧。文章之所以是文章,总是凝结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艺术技巧,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艺术技巧的种类很多,不同文体不同风格的文章又各不相同。叙事类文章多用伏笔、照应、铺垫,抒情类文章用虚写、实写、象征、情景交融等。
3.教给学生质疑解难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过去的阅读教学大多是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既然是阅读的主体,就应该是阅读的主动者,教师应欢迎学生随时随地地提出问题。学贵有疑,思贵有疑,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想、方式去领悟问题,达到释疑的目的。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课文的“矛盾”之处提问题,还可引导学生从文章前后照应中找疑问,从文章中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的关系中找疑问。这样,围绕“疑”,有的放肆地阅读,就能达到解难释疑的目的,从而提高阅读效率和阅读水平。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在阅读教学中,要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去解决其他的篇章的问题。“学以致用”,才能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不需要教”的最终目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46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