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体育课运动负荷的一些见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汪继莲

  体育课程改革大大提高了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也暴露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如,新课程改革前的体育课过于关注学生的生理效应而忽视心理效应,而今许多教师在上体育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而忽略学生的生理效应,不重视运动负荷的适宜安排。其实,在体育教学中要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效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就必须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
  一、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含义
  所谓运动负荷,又称运动量或生理负荷,是指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承受的生理刺激。体育课运动负荷是指一次课中,学生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量。构成运动负荷的主要因素有五种:练习的数量、强度、密度、时间和动作质量。练习数量包括学生完成练习的次数、重量和距离的练习总量。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练习友协生理负荷的影响,包括速度、高度、运度、重量等。密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重复练习的次数,中学体育课堂以密度作为一个因素来表示运动负荷。时间是指一次课的总时间和练习的完成时间、间隔时间等。动作质量是指完成练习是否符合动作的规格和要求。
  运动负荷过小,对身体发展作用不大,达不到体育课的预期效果;运动负荷过大,超过学生生理负担能力,会引起过度疲劳,有损身体健康,因此合理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对增强学生体质、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体育教师必须科学地安排和调节课的运动负荷。
  我们最常用到的运动负荷检测方法就是询问法和观察法。当询问学生锻炼后的自我感受,学生回答“累极了、很累、有点累、很轻松、非常轻松”时都有不同的心率,而这些心率和回答之间有着极明显的相应关系。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判断学生承受运动负荷的情况。采用观察法则能更加直接简便地知道学生的运动负荷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脸色,表情、喘气、出汗量、反应速度等表现来判断学生所承受的运动负荷。比如,当学生承受较小的生理负荷时,额头微汗,脸色稍红;承受中等负荷时,面色绯红,脸部有汗下滴;承受过大的运动负荷时,面色发白,满头大汗,动作失控等。
  二、影响体育课运动负荷的主要因素
  1.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所用的力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影响运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练习时的速度和负重量。如初中生100米快速跑,跑后即刻心率可达到180次/分以上,慢跑1分钟,心率一般在130次/分左右,显然前者强度大,后者强度小。在体育活动中,较大强度的项目有跑、跳、攀登等,而走、爬、投掷等的运动强度则相对较小。
  2.运动时间
  运动时间是指一次体育课练习的总时间或每个练习的间歇时间,在保证一定的合理强度和密度的同时,练习时间持续的长短直接关系着运动负荷的大小。如果一节课,学生长时间处于大强度的运动之中,那么,他们的运动负荷就偏大。
  3.练习密度
  练习密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重复练习的次数,它在运动负荷中反映时间和数量的关系。练习密度是否合适较大地影响着学生的运动负荷的大小,一般与运动负荷成正比。
  4.教师的教学内容、教法和组织措施
  教师安排体育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否合适,教学方法是否恰当,组织措施是否得当,讲解示范是否正确形象、生动规范等都会较大程度地影响运动负荷的大小。如教学中分组太少而导致学生长时间等待,从而使运动负荷过小;如练习的间歇时间大少,又使运动负荷过大。
  5.学生的个别差异
  学生的个别差异是指学生的身体机能水平的个别差异。在体育课上,往往相同的练习对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快速跑完60米,有的学生心率达到180次/分以上,有的学生仅170次/分。
  三、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安排和调节
  安排课的运动负荷,总的来说,应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和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循序渐进,逐渐加大运动负荷。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随着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根据学生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过程和机能恢复过程的生理规律,可有节奏地逐步加大运动负荷。
  对低年级学生,在教学开始阶段,运动负荷要适当小些,以后随体质的增强和训练水平的提高再逐步加大。在一次课中,合理的运动负荷曲线(即脉搏变化曲线)应由低到高逐渐上升,到基本部分后半部达到最高峰,然后逐渐下降,到课结束时恢复到接近课前水平。对整个教学过程来说,要根据适应―提高―再适应―再提高的规律波浪式地增大运动负荷。
  1.课前安排运动负荷的注意点
  (1)根据课的任务和要求来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如新授课的运动负荷应小于复习课的运动负荷。
  (2)根据学生年龄、性别、体质水平、训练水平等实际情况来安排课的运动负荷。
  (3)根据教材性质、难度和教材之间的关系来安排运动负荷。
  (4)根据季节、气候、课的时间、学生课前学习和活动情况来安排运动负荷,并在教案中绘出课的运动负荷曲线预计图。
  2.课中调节运动负荷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来调节和控制运动负荷。一般可采用以下方法来调节课的运动负荷:(1)改变练习的内容。(2)改变动作的速度、速率、强度等要素。(3)改变练习的密度。(4)改变练习的条件,如活动范围、器械、重量、高度、远度和附加练习条件等。(5)改变练习的方法和组织教学的方法,如采用全班练习、大组练习、采用游戏和竞赛方法来提高运动负荷;采用小组练习、讲解示范、提问、分析来降低运动负荷。(6)改变练习的顺序和组合、合理安排休息时间来调节运动负荷。
  综上所述,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安排和调节体育的运动负荷,让学生运动适度,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培育体育精神的教学目的。否则,如果把握不好适度的标准,将会费力不讨好,事倍功半,达不到提高学生体育水平的目的,从而不能很好地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更不用说增强学生的体质。
  体育课必须有适宜的运动负荷,过于关注学生的生理效应而忽略心理效应是有失偏颇的,而不再关注学生的生理效应却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是锻炼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需求,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53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