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途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新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已进行了多个年头,它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但与此同时,也存在追求形式,忽视文本的误区。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
  那么如何在这主阵地上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教学内容上立足文本,合理使用文本
  1.教师对淡化文体的要求要辩证地看
  《课标》提出了淡化文体的要求,但要清醒地认识到文体的存在是客观的,各自的文体在各自的形式和内容上都有着独特的个性,如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三种文体的语言特征分别是严密、生动、准确;写作目的分别是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事明人,都是不容忽视的个性差别。我们在教学中要淡化文体,重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但不能过度,否则学生在阅读时就会莫衷一是。
  2.教学内容上要注重几个方面的分析
  (1)文章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
  对文章重点词语的理解,离不开具体语言环境,所以联系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来理解十分重要,一要注重重要词语在文中出现的位置;二要注意文章中相关的提示性词语。
  (2)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分析。
  所谓“重要句子”,是就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而言的,一般指句子在文章中思想内容表达技巧方面的作用,如果不能准确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就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思想。
  (3)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想。
  分析文章结构,实际上就是探索文章思路,把握了文章思路,也就弄清了文章的结构。文章思路有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分析总体思路就是弄清文章中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分析文章局部思路就是弄清文章某一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4)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就是检测学生是否读懂了所提供的文章。“内容要点”是对文章的一段或几段内容的概括,“中心思想”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
  (5)评价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
  《课标》明确地要求,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它不同于内容要点、中心思想。思想感情倾向是通过内容表达出来的,内容和中心重在归纳概括,感情倾向重在分析评价。
  (6)概括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推断和想象,就是由已知推未知,由熟悉推陌生,推断和想象文章中隐含的各种信息。推断和想象能力体现了学生的创造力。
  (7)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语言表达技巧。
  要注意文章隐含的思想感情,不能只停留在文章表面,否则就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尤其是一些含蓄的情感。教师要认真结合教材内容,用好教材,把教材作为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范例,结合文章的内容、文体的特点,重在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3.确定恰当的课堂教学目标
  一堂课,可根据课文内容,重点确定一两个目标,重点讲清讲透,积少成多,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就会提高。另外,还需要学生持之以恒地阅读训练,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更要多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教学形式多样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传授读“法”给学生,引导学生有目的、有层次地读,并逐步培养学生多种阅读方法。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方式时,应以学生为本,采用最能使学生把握教学内容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教学方式。
  1.提问要合理
  教师要把握住设计问题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对课文而言,覆盖全文,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对学生而言,能开启学生的心智,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多向的思考和探析。这样课堂上不再是繁琐的提问,而是一种充满生气的交往对话。
  2.教学形式要科学
  新课标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活力,课堂形式多样化起来――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等。然而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与挖掘。因此,立足文本是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一个前提。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地接触课文、诵读课文时间,包括课前预习和课堂上自由诵读。其次,教师应在学习方法上指导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诸如有计划地提出一些必需的阅读背景资料,教给学生一些有效阅读方法。
  3.课堂上正确运用小组讨论
  真正的讨论,应该是教师提出问题后,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切不可学生的思路刚打开就草草收场,导致讨论只流于表面的形式。
  4.评价要中肯
  教师对学生参与的评价反馈为“答得好”“答得不错”,都是没有实质性的评价。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评价应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实现目标程度,以及学习进步程度和创造力等的评价。评价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5.合理使用多媒体
  运用多媒体,在直观化、形象化方面绝非传统教学手段所比拟的,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不少教师喜欢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然而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例如,教学有关名山大川、花木鸟兽的课文,有的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制作、放映相关的媒体课件。这些课件虽然让人耳目一新,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引起多感官的兴奋刺激,但其占用的课堂时间,远远超过学生对文本解读或思考动笔的时间。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听得如痴如醉,甚至眉飞色舞,喜形于色,但之后却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要认识到语文课是语言实践课,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学习记叙类的文学作品为例,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就是为了通过具体与抽象的鲜明对比,使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用词来塑造形象的,通过对比性地展示这两种语言中介的区别,促使学生更快地掌握语言文字,而不是简单地以影视语言替代文字语言。一定要认识到语文课是语言实践课,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言活动为主体。借助任何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最后都必须落实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上去。教师务必及时凭借画面内容,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探究作者运用哪些语言材料和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或描绘景物的,也就是说,凭借影视画面更直接地领悟作者是怎样以典范、优雅的语言来表达“这样的”一些特定的人物、事物、景物的。
  在语文教学中,读是一种最基本的学法,字词的掌握、语感的领会,靠读;课文的理解、主题的把握,靠读;意境的进入、情感的升华,靠读。读是教与学的着力点,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导作用在读的训练中实现了和谐统一。同时,以“读”为主的教法,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并且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均等的培养和充分的发展;有利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获得知识的愉悦感和获得成功的自豪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学生完整的人格和个性。
  通过以上途径,学生能保持较高的阅读兴趣,潜移默化,对作品的语言结构等的欣赏与把握能力就会增强,对意蕴的感受、美丑善恶的辨析、良知人性的解剖能力就会提高,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71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