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育人意识,加强服务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艳辉
“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校长们的谆谆教导。新的世纪,学校为应对激烈的竞争,必须努力建设一支善教育、精教学、能科研的教师队伍,使学校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弘扬师德,构建有效的树人载体。
市级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为教师队伍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例如,有些教师搞有偿家教,向学生家长推销物品,接受学生家长的礼品、礼金,等等。我们要运用“学、立、树、评”等形式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思想素质进行教育、引导、规范、激励,使之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学,就是学习师德理论和法规。首先我们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结合普法规划的实施,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法规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收看“师表风范”专题音像片,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读书活动,安排校领导主讲师德师风,明确提出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法规不能引进学校,不能把教书育人商品化,帮助教师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增强教师的敬业奉献精神。与此同时,辅以座谈讨论,写心得体会,生动活泼地实施师德教育。
立,就是立规矩,明要求。我们应根据学校实际,不断健全和完善师德规范。明确规定教师要爱岗敬业,以身立教;要品德高尚、为人师表;要热爱学生,循循善诱;要钻研业务,精益求精;要仪表端庄、文明礼貌,并向社会公开承诺,不参加吃请,不接受学生家长礼品、礼金,不搞有偿家教,不向学生家长推销物品,并接受社会的监督。有了铁的纪律的约束,才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树,就是树立典型,榜样示范。开展“学身边先进,创优秀业绩”等系列活动,评选出先进教师和优秀班主任,对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及时加以宣传。
评,就是考评师德师风。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奖惩机制,在评优评先、教师职务晋升中,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建立有效的教师职业道德监督机制,广泛开展(家长、学生)评(师德)问卷调查活动,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改进工作,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
二、加强对教师业务技能的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
1.引导教师学习、接受现代化教育思想。通过开讲座、搞研讨,逐渐增强理性认识,引导教师树立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人才观、学生观、教学观、质量观等新的教育理念,并使其转化为自觉的教育行为。
2.组织教师学习掌握现代教育必备的知识和能力。新世纪的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和现代化教育手段,要适应现代教育,必须具备现代教育的知识和能力。我们应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班,培养各类拔尖人才,组织教师参加新教材、新大纲培训。注重在青年教师中普及计算机技术,制定中青年教师计算机能力培训计划,规定中青年教师必须会应用计算机,尽快熟练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抓好骨干教师的培养,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重视青年教师的培训,切实做好新老教师拜师结对工作,签订拜师结对合同,指导老师在政治上关心指导对象,言传身教,保证指导对象有良好的教风、勤恳的工作作风、端正的工作态度,开展教学基本功竞赛,提高全面素质。学校从人员、经费、时间、组织等方面做精心安排,通过业务练兵,促进青年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并形成刻苦学习的氛围。
三、创设激励环境,造就一支奋发向上的群体。
要搞好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必须创设奋发向上的精神环境。奋发向上需要激励,要利用各种场合宣传教师的良好风气、先进事迹。
1.注意改善教师的保健因素。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首先要注意保健因素,提供教师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和环境,尽量别让教师产生不满情绪。保健因素又分经济性因素和非经济性因素。前者如工资、奖金、福利等,后者如教学环境,监督,工作安全,评价规则,奖励制度,与领导、同事、学生的关系,个人生活条件,等等。对经济性因素,一定要科学合理地把握,适当的经济奖赏也是对教师的一种认可,让教师感受公平感。如对教师工资,根据国务院的决定,从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所谓绩效工资,顾名思义,工资收入与教师个人教育教学业绩挂钩,工资的多少由个人绩效的高低来确定,它以绩效考核为基础。但由于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专业性的脑力劳动,决定了对教师绩效考核的复杂性,对教师的劳动数量、劳动质量、劳动成果、劳动的效益不能采取简单的评价方法。因此,我们要尽快建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的、多维的教师考评观,逐步完善学校“绩效工资”考评体系,使考评尽可能公开、公平、公正。对非经济性因素,学校也要创造条件、尽量满足教师,否则会引发教师不满的情绪。如教学监督管理,有的学校对教师检查过多,今天检查备课笔记,明天检查学生作业批改,教师为应对检查很疲劳,自然会引起不满。又如在评价、奖励制度上,目前不少学校把考试分数作为评价的最大比例,甚至把它当成对教师评价的唯一标准,使得很多教师不满。保健因素是工作不满意的因素,它只能防止教师对工作的厌恶。当保健因素得到改善时,教师的不满就会消除。但是,保健因素对教师起不到激励的积极作用,要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必须依靠激励因素的改善。
2.重视强化教师的激励因素。激励因素是教师满意因素,改善了激励因素,就能让教师产生满意感,使得工作更加努力,教学更有效果。激励因素又分为内激励因素和外激励因素,前者主要包括心理四感,即领导与家长的信任感,工作的责任感、胜任感和成就感。后者如表彰、晋升、个人发展的机会等。学校要重视强化教师的激励因素,特别要利用好外激励因素去激发教师的工作动机,使教师长时期维持工作的兴奋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都有争取达到目标的强烈愿望,有力求超过别人取得优势地位的机会。学校适当合理进行表彰、奖励,能够激发教师争先进、超他人的欲望和情绪,这种欲望和情绪可促使教师身心长时期处在亢奋状态,促使教师精力充沛,潜能得到发挥,创造力得到增强,获得较好的教学成就。
3.实现教师“工作丰富化”。赫茨伯格等人把双因素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去,提出了一种“工作丰富化”的方法,取代以前的“工作扩大化”。“工作扩大化”只是“量”的增加,即增加工作的范围和责任,提高职工满意程度;“工作丰富化”重视对“质”的挖掘,注重让职工通过负责挑战性的工作、取得更大的成就、得到人们的承认、有更多的晋升机会等来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提高职工满意度。学校要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就要让教师实现“工作丰富化”,充分发掘每个教师所蕴藏的机动因素,从而对工作更有兴趣、更富有挑战性,获得更多的奖赏。例如,学校经常组织教师参加各种教学竞赛活动,让教学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带头搞科研,让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指导课堂教学,让所有特长的教师充发加以使用。这样实施教学“工作丰富化”,便能极大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赫蒋伯格的理论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如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对人的差异的忽视,特别是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未免过于简单。但不论如何,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在发挥教师积极性、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是有一定的指导价值的。
美国心理学家、管理理论家赫茨伯格曾提出双因素理论。上世纪50年代末,赫茨伯格和他的同事在美国匹兹堡地区对一些工厂、企业的200个工程师和会计师进行了访问、调查,结果发现:促使职工在工作中产生满意的因素与工作内容本身相联系,在工作中产生不满意的因素与工作环境或条件相联系。前者称为激励因素,包括工作上的成就感,个人发展的可能性,以及晋升、责任等因素;后者称为保健因素或维持因素,包括技术监督、与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工作安全感、工作条件、薪水、地位等因素。于是赫茨伯格在1959年与别人合著的《工作激励因素》和1966年的《工作与人性》等著作中提出了关于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的理论,简称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可以概括为四点:(1)引起工作满意的因素是内在的或心理的因素;(2)引起工作不满意的因素是外在的或物质的因素;(3)工作满意的因素一般决定态度的短期改变;(4)激励因素即工作满意的因素,可以满足个人心理成长的需要;保健因素即工作不满意的因素,它只能防止个人对工作的厌恶。赫茨伯格认为保健因素不能直接起激励职工的作用,但能防止职工产生不满情绪。当保健因素得到改善后,职工的不满情绪会消失,然而并不能产生积极的后果;而激励因素得到改善后,却能激励职工的积极性,提高生产率。激励因素是影响人们的工作效率,促使人们不断进取的内在因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81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