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劳技课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书立

  初中劳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技术素养,培养学生“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使他们成为21世纪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为此,在教学中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动手”、“设计”、“劳动”等劳技课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成为创新型教师
  传统教学是以教代学,重结论、轻过程,缺少教与学的互动,忽视学生充分的思维过程,使教学过程难以成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为此,我们要明确,课堂教学的主导是教师,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科技创新活动的导演,改变以往教学的封闭性,以及只给学生“鱼”而未授学生以“渔”,缺少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的不良现象,学生也要由被动的接受者转为学习的主体。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兴趣和性格的多样化,在此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营造民主、宽松的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对学生的评价要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主导。变传授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封闭性教学为开放性教学。
  另外,教师要吸取广泛的知识充实自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很难做到的。教师要不断地学习知识充实自己,这种知识的学习也应包括本学科以外的,教师的视野开阔了,思路打开了,具有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学习活动的机制。因此,教师在教学生劳技课时,要鼓励学生联系实际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其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用另一种方法解释,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创设实际的技术活动或技术成果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思维训练的力度,激发其创新潜能。
  如,在教小木盒的拉手操作时,我请大家联系生活中看到的拉手的类型,想一想它们各有什么优缺点,然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一种拉手。结果有几十种风格各异的拉手作品出现:有的简洁、巧妙,有的做工精致、结构合理。事实证明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想象、设计制作,激发了好奇心和求知欲,锻炼了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个性的品质。再如,《粉笔雕刻》这节课,可以事先雕刻一些比较别致、优美的作品(如花、鸟、鱼、虫等)。先让学生欣赏这些优美的粉笔雕刻,学生欣赏完毕后,自会向老师提出各种问题:“花瓣是怎么雕出来的?”“小鸟的头怎么雕出来的?”等等。学生敢于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他们内心有了探究学习的欲望。这时,就可以把雕刻的基本方法、要点向学生交代清楚,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粉笔,想象设计一个造型(可以不仅仅限于课本中小白兔造型)。在学生想象设计时,教师还要注意不能作硬性规定,要让学生多自由发挥想象,并鼓励学生敢于展示个性,标新立异,追求成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得主动,才能品尝到学习乐趣与成功喜悦,才会有信心去追求更多的成功,创新能力才会随之得到培养和提高。
  另外,教师要善于借助原型(或原型的挂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去探索。例如:在教学《铅丝童车造型》一课时,在学生做好一个“铅丝童车造型”后,教师要进行多角度的引导,先拿出几辆童车让学生从形状的角度去思考,去动手做做。再让学生从色彩的角度去思考,去试试上色,找出色彩搭配方面的最佳组合,达到最佳效果。最后让学生从另外的角度去摸索,去探求,获得新创举。
  三、充分交流,积极评价,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在劳技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尝试多为学生创造展示交流的舞台。在学生完成作品后,组织学生开展系列的成果展览,让学生展示,进行自我解说介绍作品,如在校科艺节中进行《艺术插花》比赛和展示,让学生在活动交流中获得技术理念的提升,在成果展览中进行体验与技术反思,查找自身的得失。
  充分交流的结果,必然产生评价,分出好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更要尽量多地进行积极、善意的评价,激发学生进一步创造的欲望。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表现欲,生怕在提问或作答时出现差错,被同学取笑。此时,教师应善于观察学生,寻找课堂的兴奋点,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在课堂用语方面,要用鼓励性话语启发诱导,调动他们发表意见的积极性,如“很好”、“行”、“就这样”等。当学生回答的答案不合情理时,不能简单地用“不对”、“太差”此类话扼杀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而要用勉励性的话委婉地说出“不对”之类的话,鼓励学生勇于发问,鼓励他们敢想敢猜,表扬他们点滴的思维成果,以引起他们探求结果的兴趣。
  四、利用科技活动,注重课外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大力开展学生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拓宽学生劳动实践活动的渠道,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重要方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给予运用和实践;只有通过这样的兴趣小组活动,才能使学生自由反复地实践,达到激发灵感、开发思维、培养创造力的目的。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比如,初中学生大多喜欢航模飞机和风筝的制作和放飞,但多数学生缺乏制作技巧和飞行知识,只能做成而不能调准,往往飞不高、飞不稳。就此,可以对一批历次比赛中飞得较好的“小行家”进行培训提高,而后让他们在班中进行操作演示。同学们得到启迪后,在制作中都能注意两翅的对称性和平衡性、头尾的轻重比例等关键,各自想出行之有效的办法。当学生在杆升机飞行的成功性上取得一些成绩后,就可以因势利导,在如何提高飞机的留空时间上,再激发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启发他们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在征集小制作、小发明的作品中,除了细致观察、分类选择外,重点应放在对每件作品的辅导和指点上,引导学生去粗取精,使作品重放光彩。因为学生的小发明、小制作毕竟是粗糙的、不完美的,很多都属于一般性的题材制作,有的题材较好,但做工不精巧或不能体现其科学性,应主要通过制作过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不能为了选优,轻易放弃一般作品,而应力求提升每一件作品的质量,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再开发的机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85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