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小燕

  自主学习不仅仅是自主练习、自主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的方法,了解学习内容的规律,进而采取恰当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自主地积累经验,理性地归纳学习规律,这样的自主学习才是真正的自主。在自主中张扬个性,在自主中学会学习,这种教学模式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得学生变得愿学、善学、乐学。
  一、营造和谐氛围,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观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造促进经验学习的课堂气氛。为此,教师需要有真诚的感情,表现出温暖和同情。一旦和谐气氛形成,随之而来的是儿童的自我指向学习。”因此教师要倡导课堂教学民主,幽默课堂气氛,注重微笑教育,使学生的价值、尊严、自由、创造、潜能在课堂中得以充分实现;与学生平等对话,鼓励学生提出批评意见,尊重学生的人格,融洽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宽松的民主氛围,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寻求多元学习目标的创新。
  二、创设问题情境,指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向
  兴趣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动力基础。有了兴趣,才能树立创新意识。实验证明,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提出与课文相关的一些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能在教学内容和求知欲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只有那些想知道而又未知道的东西,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如我在上《幸福是什么》这篇童话时,先让学生跟着齐唱《幸福拍手歌》,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幸福这个概念有更具体的理解,为上新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氛围。
  三、引导发现探究,培养自主思维的能力
  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认为:“应当尽可能地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内容,尽可能地使学生成为自主且自动的思想家。”
  1.比较。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比较能够使学生既可以在相同的事物或现象中寻找不同点,又可以在不同中发现相同点,从而形成问题,促使学生去研究。课堂中各小组之间进行评比,激发学生的好强心理。
  2.批判。在教学活动中针对有争议的教学内容适当采用批评性思维,通过诱导争论、引导辨析等手段,在批判反思中发现问题,并多次进行,能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3.变通。这实际上就是指思维的灵活性,它要求学生的思维能针对原有的问题,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及较多的渠道和较大范围去灵活地思考。变通的结果是会从一个问题衍生出许多新的问题。
  4.创想。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特点,启发学生大胆进行想象,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把单一的、静态的内容想象成多元的、动态的情境,多为学生创设想象情景,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有时句段的省略处可以采用补充想象,结尾处可以进行延续想象,寓意深刻处可以引导进行想象深化,能引起学生共鸣处可以运用再造想象,文章的空白处可以大胆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想象。
  四、采取变式手段,丰富学生自主的形式
  根据教学特点和课文内容特点,让学生和教材中的人物进行转换,通过生动形象的表演,真切地感受课文人物的情感和课文情境,创造性地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或让学生与教师进行角色转换,使学生有发挥才能的机会,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如我在上《巨人的花园》这一课时,让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充分地进入文中的人物角色,以对本课的主旨有更深层的认识。
  五、进行暂缓评价,增加学生自主的机会
  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肯定,从而巩固和发展正确的学习动机,增强自主的信心。暂缓评价是由奥斯本的思潮冲击法而来的,即“在没集体解决问题的课上,通过暂缓作出评价,以便于学生踊跃发言,从而引出多种多样的解答方案”。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创造性解答思维的进行和成果的显示有足够的耐心,消除急躁情绪,以防止压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生回答正确时,及时引导学生说出寻找答案的经过;在学生回答错误时,帮助学生找出错处,分析原因,并进行鼓励,增强信心。
  六、推行多元标准,检测课堂自主的效果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评价强调的是在教师在主导作用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评价教学应以学生自主的一系列因素为主要依据,主要由自主的状态、自主的广度、自主的深度、自主的方式、自主的品质、自主的效果等几方面综合评价自主学习式的课堂教学。我现在的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目标定位,自主尝试→小组交流,合作互助→展示生成,教师点拨→测评反馈,当堂达标→课后反思,教学相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宏安著.自主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开明出版社,2003.
  [2]王松泉,王柏勋,王静义主编.语文教学心理学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周庆元著.中学语文教育心理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韩雪屏著.语文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5]陈永明圭编.现代教师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6]田瑞云,刘永慧著.语文教育行为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90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