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议《敦煌》中女性人物的“寂寞之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婷

  摘 要: 在井上靖的文学作品中,女性角色几乎都有一种美丽而孤独的气质。其代表作之一的《敦煌》中回鹘王女清冷美丽的形象和悲惨的命运,更是一种“寂寞之美”的极致体现。本文试以《敦煌》中的回鹘王女为对象,从“寂寞之美”的两种表现,形成原因及其与“物哀”的关系三个方面,浅谈《敦煌》中女性人物的“寂寞之美”。
  关键词: 小说《敦煌》 回鹘王女 “寂寞之美”
  
  一、问题的提出
  在日本名作家井上靖的文学作品中,不论是《斗牛》这样的现代小说,还是《敦煌》这样的历史小说,一种孤独、寒冷的感情总是贯穿其中。当中的女性角色几乎都具备一种孤独的气质,执着于爱情,却也无法逃脱悲惨的命运。如《楼兰》中的楼兰王后,《敦煌》中的回鹘王女等的无常命运,通常让读者感动之余,总能在读者眼前映照出一种“寂寞之美”。本文就以小说《敦煌》中的回鹘王女为对象,从“寂寞之美”的两种表现、形成原因及其与“物哀”的关系三个方面,浅谈《敦煌》中女性人物的“寂寞之美”。
  二、关于“寂寞之美”
  《敦煌》成书于1959年,通过主人公赵行德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描绘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虚构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也许是边境民族的旺盛的生命和边境近乎残酷的环境,更能凸显一种浮雕般的悲剧寂寞之美,在井上靖的作品中常常会牵扯到一个异族的女子。《敦煌》中那个甘州自杀的回鹘小娘子,来得是那样毫无预兆,又迅速地消失,却深深地改变了主人公一生的命运。在即将陷落的孤城中,赵行德旁若无人地抄写着《般若心经》,夜风静静地刮着。在把这最后一卷经文放入莫高窟的刹那,他和她的爱情再也不会被玷污或遗忘,却只是深深的寂寞。
  1.“寂寞之美”的两种表现
  在《敦煌》中,回鹘王女可以说是一个最重要的女性角色,那种美丽而坚毅的形象正是井上靖最喜欢的女性形象,对她的描写中正是倾注了一种美中带寂寞的感情。
  (1)瞬间的“寂寞之美”
  在《敦煌》中,有一幕是成为李元昊妾室的回鹘王女在得知赵行德回来的消息之后,纵身从城墙上跳下自尽了。而在赵行德的眼中看到的仅仅是一个黑点的消失,竟是“这件事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广场上平静如水,之后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的结局。但是这诗一般的瞬间定格,却表达了一种强大的意志,强调了作品的主题,明白清楚地体现出回鹘王女身上的全部人格和寂寞之美。回鹘王女从一而终的坚毅和视死如归的决心,虽是瞬间的“寂寞黑点”,却震撼人心。
  (2)永恒的“寂寞之美”
  是为爱还是为耻,一直到死都无法让人看透内心的回鹘王女很快从小说中隐退了。书中写赵行德最后一次想起回鹘公主:“回鹘王族的姑娘如同一个黑点从甘州城上坠落的情景鲜明清晰地浮现在眼前,那姑娘的脸色比生前更白皙,头发略带茶色而发亮,身体显得消瘦。岁月的流逝在行德的心中使回鹘姑娘产生如此的变化。”那时李元昊的部队兵临城下,赵行德除了要将几万卷经书藏入山洞,了无牵挂。此时此刻,他想起回鹘姑娘,不是一成不变的呆板形象,竟是消瘦了的容颜,说明那姑娘在他心中,一直栩栩如生,不曾有片刻忘怀。赵行德的深情,与柳永晓风残月、执手相看泪眼的深情,是截然不同的,倒是有点苏轼那种“纵使相逢应不识”的意味。赵行德的深情之中,多了几分男人应有的刚毅,让人看了,感伤而不至消沉。“一切皆因缘”,最后赵行德用佛教的语言来了结了自已与回鹘王女的关系,这种不直接表达而使用他人语言的表现正是将一种寂寞的情绪注入读者的心头。回鹘王女的形象一直到小说的结尾都没有褪色,其中包含的一种永恒“寂寞之美”贯穿了主人公今后的人生。
  2.“寂寞之美”女性形象产生的原因
  要充分理解井上靖的作品的深意,必须了解其作品中女性人物寂寞形象的形成原因。少年时代与父母双亲分离的生活经历首先让井上靖体会到了人生的孤独。另外,在他生命中十分重要的一位女性――姨妈美琪在井上靖读二年级时,从沼津的女子学校毕业回到了家乡,并应聘在他们的小学里当代课老师。美琪疼爱井上靖,井上靖也喜欢年轻漂亮的姨妈。在井上靖的心目中,美琪不知不觉地代替了远在他乡的母亲的形象,对母亲的思念转化成了对姨妈的喜爱。但美琪出嫁后不久就患病去世了,她的去世给了少年的井上靖巨大的打击。并且,青春早逝的姨妈的美好形象在井上靖的心中成长、升华,最后发展成为一种永恒的女性偶像。寄托在年轻姨妈身上的对母亲的思念在他日后的作品中继续生存下去,表现为对理想女性偶像的憧憬。她的作品中孤独而美丽的女性人物的原形就是为了缅怀英年早逝的姨妈美琪,比如《射程》中的三石多津子,《冰壁》中的美那子,《风林火山》中的由布姬,都可看作是这位年青美貌的姨妈的化身。
  3.“寂寞之美”与“物哀”的关系
  “物哀”(もののあわれ)是触及人生的微妙和无常时的一种深切感触,是日本古已有之的美学思潮,不仅深深浸透于日本文学,而且支配着日本人精神生活的诸多层面。“哀”有着感叹的意味,但因为日语是暧昧的语言,“物哀”包含的含蓄内容更有“同情、哀伤、悲叹、赞颂、爱怜、怜惜等诸多因素,需放入具体语境中细加揣摩品味。而《敦煌》中女性人物的“寂寞之美”继承了井上靖日本式的审美意识。在阅读《敦煌》时,可以感受到一种细腻的感情和诗一般的哀伤。小说中“行德……女人此时的悲伤仿佛如自已体内的脉搏般搏动”之类的细腻描写就是物哀的典型例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把物哀看作“寂寞之美”的根源所在。
  三、结语
  从某种意义上讲,《敦煌》是“硬质”的篇章,时有硬语盘空,遒劲如铁画银钩,营构出充满原始的激情与冷酷的世界,而回鹘王族姑娘的悲惨命运在荒漠的人心留下一抹骇然的妖艳。井上靖通过与历史的对话回顾人类在漫长的时间里的活动,从变形乃至无形的空间风貌里发现古今相通的情愫,使有限的人活在无限的岁月里,并且从中体味着丧失的悲哀――寂寞之美的的凄凉,所以,他的作品笔调凄婉、哀伤,往往流露出孤独、悒郁的情调。这种哀愁是对人生意识的不可思议的沉淀,贯穿在他历史小说寂寥悲苍的氛围里。
  
  参考文献:
  [1]王红国.井上靖中国题材历史小说中的中国情结[D].东北师范大学,2006.
  [2]黄华.试论井上靖中国历史题材小说的美学特征[J].江西社会科学,2003,(11).
  [3]袁盛财.井上靖与中国史传文学[J].新余高专学报,2002,(1).
  [4]武德庆.以悲为美的审美情趣――日本文学理念“物哀”试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4,(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92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