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机械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阚璐

  摘 要: 本文详细阐述了高职院校《机械基础》从传统课程向职教课程转变的过程,教学目标的确定,单元划分的原则,构建了“教”与“学”、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机械基础》课程 改革与实践 关键点
  
  英国学者泰罗(Philip H Taylor)和查理兹(Colin Richards)在其《课程研究入门》一书中指出: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没有课程,教育就没有了用以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媒介。正因为课程在教育活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而课程也就具有研究的价值”。如今,课程理论与实践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界备受关注的领域,对于《机械基础》课程而言,它的改革实践为其他课改奠定了基础。
  在技工院校“机械基础”是重点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其分属于“机械设计基础”与“工程材料”两门课,所涉及的知识面宽而杂,大多采用模块化教学。随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原有的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职业教育工作的发展需要。回顾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历程,可以认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经历了3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课程改革:(1)从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向加强实践教学的改良型学科体系课程转变。(2)指向职业适应能力培养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3)以职业竞争力(设计和建构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从课程观的发展过程来看,现代课程强调几个重要变化:一是强调目标和过程的统一性,重视学习过程的作用;二是强调内容和产业的统一性,重视作为产出的学习者经验与体验的作用;三是强调学习要素的整合性,从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转为以学习者和需求为中心,同时,课程体系还强调学习者与社会环境的沟通性,强调学习过程“对话”的本质作用,使得隐形课程、空无课程、校外课程等各类不规则课程正式进入学校的官方课程体系而得到重视。
  《机械基础》课程改革应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
  一、课程教学目标与培养目标一致,针对性培养技术人才
  机械基础为专业基础课程,其功能是为数控专业技术和岗位能力提供支撑,同时培养学生基本的机械工程意识与技术应用能力。因此,课程内容既要涉及通用机械,又要增加与专业相关的内容。如增加夹具机构的认知,数控机床结构和液压控制等内容,实现对专业课的有力支撑。而对“机械设计基础”,“工程材料”两门课,以“设计”为核心,总体要求深且高,学生普遍感觉吃力。改革后的“机械基础”,以“认识,识别,使用”为导向,难度有所下降,符合专业能力的培养,也能被学生完全接受。此门课不能孤立存在,课改源于整个专业整体改革和要求。专业课的改革目标则是打破与学科课程为主体的传统课程系统,构建基于工作体系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通过一门课程,要让学生学会哪些知识,具备何种能力,把握知识“度”很关键。通过调研,将岗位的工作过程系统化,分析岗位需要的能力、知识等要求,而后分析本专业课程的设置,反推出“机械基础”培养目标,此改革后课程定位更加准确。
  二、选择合适的载体承载教学目标
  在专业课程设计中,教学载体的选择至关重要。载体可以是具体的产品,或一个过程,一项任务,我们选择具体的产品,对于“机械基础”课程而言,选择范围相当广泛。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几条经验。
  1.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认知方法,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例如:桌虎钳―常用夹具―减速器―普通机床―数控机床。
  2.“通用性”与“专业性”。通用性指机械行业常见,常用成本较低,教学准备充足,如:虎钳。
  3.典型性、全面性,能承载任务或单元中的能力培养要求,如选择的夹具尽可能涵盖常见机构。
  4.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内容的序化
  作为“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两大关键性因素,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内容的序化,日益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结果走向过程。课程内容来源于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设计情境和划分教学单元的过程即是序化知识的过程。
  情境设计应更注重于体现能力目标的实现,情境切忌学科化,可以打破原有模块化知识的界限,依据载体和任务来具体设计,应将课程的整体能力要求分解至不同情境中进而划分出不同教学单元,教学单元承载的教学目标的总和应不低于整体能力要求。教学单元的划分原则与载体,任务选择关系密切,划分原则并不唯一,但要能承载课程的所有培养目标,将情境划分为教学单元的过程中可能会去掉某些传统内容,但“舍掉”其实是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得到”,改革后的课程体系已完全不同于传统模式,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几种教学实施模式
  1.深入探究教学,分析“教”与“学”的教学设计。
  有研究者将教学的观点归纳为三种:第一种观点,强调教师的教和传授,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现代汉语词典》对教学词条的解释是“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认为教学就是把教师的所知所能告诉、展示给学生,使之听到、记忆、看清、模仿、学会。第二种观点,强调学生的学,认为教学就是使学生学会、会学,认为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学生从自身活动得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第三种观点,强调教学的双边性,认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组成的双边活动。综上所述,教学是由教师教与学生学相互作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活动。
  遵循高职学生认识规律,提倡“先学后知,先学后教”的理念。下面是针对普通车床传动的具体教学设计:
  (1)查找CA6140型普通车床的技术参数,解释代号含义。
  (2)观察并记录,电机类型,代号,转速,额定功率。
  (3)观察带传动。
  (4)测大小带轮中心距。
  (5)观察记录带的材料,截面,型号,根数,长度。
  (6)分析带传动的失效形式,带传动的张紧措施。
  (7)观察带轮结构形状。
  (8)查阅资料,查看其他带传动形式及适用场合。
  (9)熟悉车床的组成及功用,观察并操作。
  (10)观察主轴并分析转速级别,观察主轴传动系统图。
  (11)观察齿轮的齿形形状,观察相配对齿轮轮齿大小关系并思考齿轮与轴的连接方式。
  (12)观察双联滑移齿轮及三联滑移齿轮,分析滑移齿轮与轴连接方式,观察滑移齿轮的操纵情况。
  通过上述教学设计,我发现这种设计方案彻底改变了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2.行动取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思想
  所谓行动导向的教学,其基本意义在于: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引导者。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在教学中注重做与实践,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学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导演,探讨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巩固旧知识,接受新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有大量的任务让学生动起来。比如,通过“装拆虎钳”了解机器的组成。掌握零件、构件的差别;通过制作夹具机构了解机械结构,了解机构的死点作用;通过完成零件或材料的切削任务来定性分析材料的切削性能;通过装拆测绘滑轮结构掌握轴系零件定位方法,等等。大多数学习任务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提高了小组成员的团队协作能力。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应把握以下一些基本原则:第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以能力为本的课程开发需要研究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规律,注重学生能力和准备状态,强调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第二,要强调企业和市场导向,体现职业教育特色,课程开发要开放式进行。传统职教课程深受普教影响,侧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内容脱离实际,而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企业和市场需求的导向作用,重视职业能力分析。第三,要以“就业”为主要目标。职业的变更和社会组织结构的不断变化要求学生具有可持续的就业能力。第四,要把实训课程作为课程的中心。这是由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决定的,实践教学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
  “机械基础”课改是全方位的综合改革,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经过教学实践,学生普遍提高了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后续课程教师和企业家的肯定。当然,一门好的职业课程需要3―5年建设期,相信经过后续努力,本课程会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1,(3).
  [3]胡晓华.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7).
  [4]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
  [5]刘建宁.浅谈职业教育改革下的课程教学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07,(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05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