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其辉
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学生应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以学习主人的心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教材的广泛使用,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已被新的教学理念所取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掌握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学习兴趣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智力的发挥。前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学要求教师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培养亲切融洽的师生情感,促使学生积极地、愉快地学习;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强化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因为学生喜欢这位教师,就相信教师讲授的道理,愿意学习教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就对教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如果学生不喜欢,甚至害怕这位教师,要想对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感兴趣就会很困难。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感情,培养学生对教师的亲切感。教师要利用自己的优势,做学生的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师生关系,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都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从学生实际出发,就是要适应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的特点,从学生学习、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入手,结合教材知识,采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手段,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没有兴趣的强制性教学,势必会扼杀学生的求知欲,学生自然不会乐学。只有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建立具体适当的学习目标,才能使他们变“被动式接受为主动式探求”。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客观的差异,采取目标分层递进的办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循序渐进的可接受目标,可以增强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三、树立学生的信心
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时,会情绪高昂、兴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积极性。其实,学生感到学习难并不都是学生的智力问题,相比之下,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更大。因此,树立学生的信心,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学习信心不足,自卑心强,怀疑自己的学习潜力,是不可能产生学习兴趣的。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抽取某校18个班部分学生的名单留给学校,并说他们都是“天才”的学生,8个月后,他来该校复试,结果名单上的学生成绩增长很快,求知欲旺盛,“差生”表现得也很突出。事实上这些学生都是随机抽取的,并非天才。罗森塔尔通过自己的“真实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坚定了他们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在教师的信任和爱护下,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强。对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其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以增强其信心。学生经常受到激励、鼓舞,就会产生肯定性、愉悦性的心理体验,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适应学生的发展,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例如,在设置课堂上的提问内容与对象时,可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难的问题不应提问“差生”,以免他们由于答不出而处于尴尬的境地,从而产生自卑感。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好地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发和巩固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适当的学习情景
要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教师要适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产生迅速学习的欲望。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才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良好的学习情景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创设良好的情景,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不能把课讲得枯燥乏味。新颖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愉快地学习和探究。特别是通过故事引趣、设疑引趣、诗歌引趣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积极参与、乐于学习的目的。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空,而且要十分重视开放环境中的选择、调控、升华和激励。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引导的每一步,最终都是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服务的。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
总之,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现代教学的必然要求,是广大教师的光荣任务,更是让学生认识新事物的最佳之路,给教学注入一份生机和活力的有效途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11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