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秘书职业资格教育在高职秘书教育中的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瑞成

  摘 要: 高职秘书专业实行“双证教育”,必须弄清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将职业资格教育有机融合于学历教育,有利于推动高职秘书专业的教学改革,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客观、公正、有效地评价高职秘书教育的质量。只有将“双证教育”有机融为一体,才能使秘书职业资格教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 高职秘书教育 秘书职业资格教育 秘书专业 作用
  
  秘书主要指从事办公室程序性工作、协助领导处理行政事务及日常事务,并为领导决策及其实施提供服务的人员。秘书是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之一,我国从1998年开始将秘书纳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范围,使秘书教育开始真正走上职业化道路,秘书已成为一个影响越来越大、社会化愈加明显的职业领域。
  高职院校经过近30年的探索与实践,秘书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方面都有了较大转变、改革和创新,至今“双证书”制度已在全国高职院校全面推开,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然而在高职秘书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最突出的是“两张皮”与“泛职业化”现象。“两张皮”是指教学计划仍沿袭老“三段式”,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手段缺乏科学性,职业化程度不高,迫于“双证”压力,单独开设秘书职业资格证书专题或培训课程,秘书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未能有机结合;“泛职业化”是指在突出职业性、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同时,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高职院校教育的基础责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策略等与中等职业教育或职业资格培训的“同质化”,职业发展分析不深,忽略了职业能力的动态发展。[1]这些问题严重影响高质量秘书人才的培养,也是导致学生虽有所学专业却不能从事相关职业、拥有职业资格证书却不能胜任其职业岗位的重要原因之一。究其原因是未能厘清高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二者相互产生的影响认识不足。因此高职院校要培养出高质量的秘书人才,必须充分认识“双证”教育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实现“双证”教育高密度的融合。
  一、高职秘书教育与秘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联系和区别
  1.就教育体系和培养目标而言。
  高职秘书教育属于学历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专业分类和教育标准是国家学历文凭制度的起点,专业教育是这个制度的主体,专业培养目标面向具有相近职业功能的职业群,学历文凭证书是这个制度的终点。高职院校的秘书教育的对象是经过高考(或者单独招生考试)录取的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有一整套的教育教学体系为其服务,受秘书根本属性即辅助性的制约,高职院校在秘书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点强调“人”的培养,先“做人”再“做事”。
  职业资格鉴定属于非学历教育,是国家或行业组织对劳动者完成特定职业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水平进行测量与认证的活动。职业资格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标准是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的起点,职业资格证书是这个制度的终点。经过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审核认定具有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鉴定资格的机构,是进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技能鉴定的专门机构。它实施的对象包括社会从业人员和准从业人员,只要符合报考条件且通过就可以获得相应等级的秘书职业资格证书。秘书职业资格标准是以秘书职业需要为依据,是关于“事”的标准,主要是为了维护用人单位的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虽然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分属于教育培训(人才培养体系)和劳动就业(人才使用体系)两个不同领域的社会现象,但二者相互沟通,关系密切,它们共同服务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开发人力资源,促进就业这一根本目的,因而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或者说内在统一的关系。[2]
  2.就教育内容和方法而言。
  高职秘书教育涵盖秘书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内容,在完成“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任务的同时,注重学生知识面的拓展、职业能力的提升、综合素质的提高,需要处理好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增强学生的后续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
  高职秘书教育中的“双证”教育模式应将秘书职业资格证书标准嵌入专业课程中,使秘书专业课程兼有学历性要求和职业性要求,使职业教育目标与职业资格考核标准、专业教学计划与职业资格考核大纲、课程教学大纲与职业资格考核内容、技能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与职业资格考核办法和评价标准融合起来。[3]
  在此基础上构建高职秘书教育的课程体系,可由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专业课程教学、集中实践教学)、拓展学习领域(专业拓展课程、公共拓展课程)几部分组成。之所以用“领域”这个词表述,是为从事秘书职业留下继续教育空间,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一个职业人必须具有终身教育的理念。
  公共基础学习领域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学习领域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就业做准备,具有弹性的、可广泛迁移的职业能力,以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社会,这一领域的课程可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对接;拓展学习领域主要是扩展知识面,有利于学生个性化职业潜能的开发。由此可见,高职秘书教育指向的是一定的岗位群,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则是根据职业分类和职业岗位标准进行,更强调本职业岗位的上岗从业要求。
  高职学历教育除了提供就业准备教育外,还必须重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和技术应用能力等的培养,它的要求和内涵高于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在理论教学中,要遵照“必需、够用”的原则,使学生掌握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在实践教学中,不能用职业技能鉴定大纲取代实验(实训)大纲,仅仅强调具体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忽视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在实施“双证”教育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以职业资格教育替代高职教育,而应该将二者有机地融合。
  3.就考评机制和师资队伍建设而言。
  高职教育由教育部门和高职院校负责考评和实施,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则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实施。至今仍有不少高职院校,高职秘书教育与秘书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存在着“两张皮”现象。高职教育有计划、有课程,用课堂教学主渠道进行;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用课余时间进行,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组织较为松散。要实行“双证”教育,除了要将秘书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内容有机地融入秘书专业课程外,还应将秘书考证列入教学计划,作为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扬州职业大学文秘专业自2002年以来,文秘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百分之百取得了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秘书等级(四级)证书。实践证明,这样做对学生、老师、社会都有益,检测了学生适应秘书工作岗位的能力,促使教师往双师型努力,以使社会能招聘到合适的人才。
  高职秘书教育要想办出特色,关键是要结合实际建设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想要顺利实施,一支质量优良、数量充足的考评员队伍必不可少。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与职业资格考评员队伍可以互动互补,学校鼓励专业教师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评员或培训师培训,获得相关证书;也可聘请职业资格鉴定部门的专业考评员兼任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从江苏省秘书职业资格证书考评员队伍看,95%为高校教师,弥补了职业资格鉴定部门考评员的不足;南京、扬州、镇江的部分高职院校经常邀请秘书考证专家、秘书行业专家为文秘专业的学生讲学,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相关信息,了解秘书职场。这样既可以使两支队伍互补,又可以形成高职秘书教育与秘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良性互动局面。

  二、秘书职业资格教育对高职秘书教育的影响和作用
  1.秘书职业资格教育推动了高职秘书职业化教育进程。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其职业性,是直接针对一定社会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职业品德、知识和技能的需求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是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这一本质特征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按照职业活动自身的内在逻辑、要求和标准来确定自己的培育目标,设置专业课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在“秘书国家职业标准”出台之前,我国高职秘书教育的职业特色不鲜明,存在“普教化”倾向,往往照搬普通本科中文教育的模式,按照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开展职业教育活动,从而导致职业教育脱离生产实际需要,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等弊端突出。秘书职业教育真正走向按照职业活动自身的内在逻辑、要求和标准来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设置专业课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摆脱普教模式,秘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为之提供了学理和法理的依据。[4]
  秘书职业资格鉴定以职业活动本身的要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秘书专业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与社会经济的联系,树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观念,加大高职秘书教育改革的力度,提高教育质量。为此,高职院校的秘书专业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重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秘书工作的典型任务、对应工作能力设置相应的课程;以能力为本位,注重秘书工作过程导向、任务导向;积极改善实验实训的设备和条件,加强实际操作训练;主动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建立文秘实习(实训)基地,职业化特征在秘书教育过程中逐渐显现。
  2.有利于客观、公正、有效地评价高职秘书教育的质量。
  高职院校培养的秘书如何体现既“高”又“职”,如何得到社会的认可,学校的自我评价往往难以及时反映劳动力市场和用人部门对人才职业素质的真实要求,从而使这种自我评价难以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实际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社会化的职业技能鉴定制度的建立,在学校和教育系统之外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这种评价方式可以较好地解决学校自我评价存在的弊端。其一,社会化的职业技能鉴定,以国家统一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作为评价标准,试题主要取自国家题库,这就使得评价结果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统一性;其二,职业技能鉴定的标准主要是由企业等用人部门和行业组织参与制定的,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能够充分反映劳动力市场和用人部门对不同等级职业人才职业素质的真实要求,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其三,职业技能鉴定采用了国际通行的第三方认证的现代认证方式,由政府批准的考核鉴定机构负责对劳动者实施职业技能考核鉴定,从制度上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从用人单位招聘文秘类岗位和学生就业情况看,大多数单位要求应聘者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同时具有与岗位相关职业技能证书。近几年高职文秘的毕业生从事文秘工作或与文秘岗位相关工作的比例远远高于以往,这反映了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也是对高职秘书教育的肯定,充分说明秘书职业资格教育对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秘书人才的重要性。
  3.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高职秘书专业的学生通过参加秘书职业技能鉴定,获取相应等级与类型的职业资格证书可以使学生获得就业的“通行证”,增强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竞争力。
  (2)一定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往往是同就业后一定的工资福利待遇和社会经济地位联系在一起的。职业资格证书在一定程度上将接受职业教育的个人收益明晰化,在学习者的学习与未来的学习收益之间建立起较为清晰的联系,从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高职秘书专业的学生在获得四级(原中级)秘书资格证书后并不满足,积极努力期盼获取三级(原高级)秘书资格证书。
  (3)通过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取相应等级与类型的职业资格证书,使学生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而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得到社会权威部门的认可和证明,使劳动力产权和质量得到权威的认证,[5]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三、高职秘书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融合的有效路径
  实行高职秘书教育与秘书职业资格教育融合,关键是将高职秘书的学历课程(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秘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所确定的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的要求相互融通。因此制定秘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尤其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当对秘书国家职业标准进行认真分析,对职业标准中相关知识进行分类整理,使新教学计划在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要求的同时,在理论知识方面覆盖秘书四级、三级职业标准中的所有知识点,在技能训练方面覆盖职业标准中的主要工作内容与技能要求,使毕业生既具有高职学历又达到相应的职业水平,使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标准紧密结合。[6]
  按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将职业功能模块、职业能力与课程设置相对应,理论教学及实训中相关知识点的教学时数与鉴定试题中理论知识及技能操作各知识点所占分值相对应;按照职业功能模块中秘书的工作技能要求组织教学。如秘书工作中的“公文和常用事务文书”、“会议组织与活动策划”、“办公室事务管理”、“接待工作”、“信息与档案管理”等内容,与秘书职业资格鉴定的项目密切结合,在学生了解其基本内容和知识点的基础上,实行任务驱动教学,师生共同设计工作情境,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员分别充当工作情境中一定的角色,按照工作要求进行模拟,教师进行点评总结。通过项目教学,使学习过程成为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并使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7]
  在制订秘书专业新教学计划与开发适应新计划的课程体系、规划教材时,坚持突出能力主线,教学活动按照秘书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来组织,力求体现培养目标能力化。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坚持以秘书工作过程与技术应用为主导的总体框架,对原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在完成理论教学的同时,按照职业能力要求组织实验(实训)、实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达到秘书的职业能力要求。
  积极推行秘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高职秘书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的重要举措,应将秘书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更好地融入秘书教育,实现二者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使高职秘书的就业导向更加鲜明,促使秘书职业化进程的加快。
  
  参考文献:
  [1]刘春兰.高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内在关系[J].教育评论,2004,(5):24-26.
  [2]邓红珍,徐肇杰.试论高职课程体系改革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衔接[J].职业教育研究,2007,(2):17-18.
  [3]邹连.高职教育改革出路在于“职业化”[J].现代企业,2009,(6):55-56.
  [4][5]关中梅.论我国文秘教育的职业化[J],教育与职业,2006,(9):46-47,48.
  [6]刘晓欢,向丽.高职教育“双证”课程及其开发策略[J].职教论坛,2008,(6):13-16.
  [7]王瑞成,成秀萍.高职高专文秘专业职业资格教育探讨[J].镇江高专学报,2007,(4):8-11.
  
  基金项目:扬州职业大学2006年度校级教研项目(06J03);教育部高职高专文秘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08-2009年度重点研究课题(WJ08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16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