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阅读要“四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范德亮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训练学生阅读一般的现代文,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思路,了解基本的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二是使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三是初步学习各种阅读方法;四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能力训练”的“阅读训练”项中特别强调“整体感知课文的大致内容”“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用普通话正确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精读课文”,等等。
  而上述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保证是分不开的。只有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自主感受、自主理解、自主鉴赏之后,自我消化、归纳整理,学生的阅读能力才得以锻炼、促进和提高。我认为,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前提下,以字词、语段、课文为单位,层层递进地去“品味”,就能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这里的品味,就是琢磨、咀嚼、推敲、咬文嚼字。引导学生品味汉民族语言,是训练学生语感的一个重要手段。叶圣陶先生认为,咬文嚼字,“最重要的还在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意放过,务必发现他们的特性”。对作品中的某些关键性词语或句子,我们要常常有意识地把它们拈出来,让学生咀嚼、品味,以理解字面意思,领悟隐含意思,懂得精妙之处。
  第一阶段:品“词”
  语言文字品味尤其适合于语言文字特别优美、特别富有情感性的文学作品。如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让人反复吟诵、脍炙人口的美文。我让学生反复吟诵,自主研读: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可以体会一个词好在哪里,也可以感悟一句话怎样写得形象、生动。此处摘录了一些学生精妙的提要: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顽强的生命力。“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了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朗读时“偷偷地”要轻读,“钻”要读出喜悦之情。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给人以温暖,亲切、慈爱、幸福的感觉,春天是含有深情的。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闹”字不仅有声,而且有形,表现出一派明媚的春光,烘托出一片热闹的气氛。
  通过品味,学生自主感受到朱自清先生以清新朴实的笔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田园牧歌式的画面,充满诗意,带给人们无限希望。课后,对朱自清语言风格的品味进一步延伸至课外,请学生自主阅读朱自清的《绿》、《荷塘月色》等名篇,进一步品味其语言风格。
  再如:教学鲁迅的小说《社戏》时,我引导学生品味“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一句中的“扑面”。同学们经过反复揣摩后纷纷发言:有的说表明“清香”浓郁;有的说表明孩子们个个脸朝前方,盼望早点看戏;有的则认为表明船行得很快……通过这样的咀嚼品析,同学们真正步入了文章之中。
  第二阶段:品“句”
  品味课文中的句子,我让学生抓住文章的关键句子和关键词语,如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前后照应的语句,文段的起句、结句、中心句,以及关键词语来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这样学生既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又可学习语言,有利于写好文章。我在教都德的《最后一课》时,学生就品出了这样的理解: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个细节描写,具有讽刺意味,表达了主人公的悲愤之情。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运用了神态和动作描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
  再如《背影》这一课中:“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一句运用了外貌描写,突出家中景况惨淡,照应了开头;同时与“我”贵重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第三阶段:品“段”
  语段是文章的基本结构单位。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通过若干有组织的段落来表达的。一个典型的语段往往具备一篇文章的主要特征。因此,理解品味语段常常是把握文章全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可见,在阅读当中品味语段是非常重要的。
   理解语段的结构,是理解语段内容的重要途径,也是最基本的方法。语段是由句子、句群构成的。为语义表达的需要,组成语段的句子、句群就以不同方式组合起来,形成语段的不同结构类型。由一个句子或一个句群构成的,往往是文章的过渡段、开头段和结尾段。如:
  例① 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2000余里,别了20余年的故乡去。 (鲁迅的《故乡》)
  例② 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向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由几个句子、句群构成的语段,是文章中的扩展段,他们或是叙述语段,或是议论语段,或是说明语段,是我们要品味的典型语段。和复句的分类相同,从语段的语法结构和语义表达相统一的角度来划分,这种扩展段中句子、句群之间的事理关系可以分为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假设、因果、条件等关系。
  如对《醉翁亭记》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至于负者歌于途……”两个选段的品味:前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显分述总收之法;后段写滁人、宾客、太守的野游,现层层递进之状。
  又如课文《济南的冬天》中这个精彩片段:“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那些小山太秀气!”这一段的第一句是中心句,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分为三部分,中间部分又按照从上到下的空间顺序并列地描写济南冬天山的特点。
  第四阶段:品“文”
  对文章的品味,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着手,内容上可以引导学生去品味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情感两部分;形式上主要是写作特点和表达方式的品味。
  如在教完莫怀戚的《散步》后,有一学生这样写道: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文章只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普通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但却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其实,在我们经过的平凡日子里,都蕴涵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就像文中提到的那转瞬即逝的一幕幕将永远留在我们心底久久回味,从而使我们更爱自己的家人,更珍惜亲情,珍爱生命。
  又如《紫藤萝瀑布》中深深打动我们的,就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那个抒情段,它点题精妙。原来,作者吟咏、赞叹花之美好,是为了引发出文字隽永、哲理深刻的人生感悟;原来文中一切让人动心的描写,是为了这令人回味的“点题”的出现。于是我们更进一步地明白,这种写法就是托物寄意,就是借物抒情,写花就是写人,写花就是写时代。
  看了学生的摘录后,我深深地体会到通过这“四品”、学生的阅读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其实我们在培养学生能力,同时也是在为他们的整个人生做准备,让自身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形成良好的、高品位的人生追求,包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了这种层层递进式的“品味”,我们一定可以让学生的阅读水平、感悟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长足的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31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