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巧设情境,激活政治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沈 萍

  摘 要: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单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建构的。情境的创设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创设与课堂教学相适应的各种情境,是顺应新课改,激活课堂教学、推动学生持续发展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政治课堂 情境创设 教学实践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由传统的学习基本知识上升到注重学习的过程与能力,更注重学生主体性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根据教学实践的需要适时创设各种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激活政治课堂,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所谓情境创设是指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水平,创设一种环境、场合或气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兴趣,积极投入到探究学习中,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使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活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巧妙的情境创设有利于形成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达到三维目标。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创设情境的一些做法。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力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可见,教师的首要任务就在于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特别是上课伊始就调动学生兴趣,这对学生整节课都保持高度的学习兴趣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在一节课的开始就要利用各种生动、轻松的教学情境导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以“生活”为情境
  新课程理念之一就是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这里的生活主要指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是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到课堂的,因此从他们的生活中取材用于情境创设,更易于激发其学习兴趣。如我在“体味文化”一课的导入中,就用多媒体展示我们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关图片,并要求学生说说我们本地的一些婚丧嫁娶的习俗、饮食文化、地方方言等,使学生个个兴趣盎然,积极发言,并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究什么是文化,文化有什么作用等问题,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故事”为情境
  高中生都喜欢看故事、听故事、讲故事,因此用故事创设情境十分容易感染学生,引起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活跃起来。如在“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中,我用《赌饼破家》的小故事导入:从前有一对夫妇,家里有3个饼。夫妇俩一起分着吃,最后还剩下一个。他俩相约,从现在起,如果谁先开口说话,就不能吃这个饼了。为了那个饼,两人谁也不愿先开口说话。晚上,一个盗贼溜进屋里,偷了他们家的财物。直到盗贼把东西全部偷光,夫妇俩因为有约在先,眼睁睁看着财物丢光,谁也不开口讲话。盗贼看到没人说话,便当着丈夫的面侮辱他的妻子,可丈夫瞪着两眼还是不肯讲话。妻子急了,高声叫喊,并恼怒地对丈夫说:“你怎么这样啊!为了一个饼,看着我被欺负也不叫。”丈夫高兴地跳了起来,拍着手笑道:“啊,蠢货!你最先开口讲话,这个饼归我了。”学生听后哈哈大笑,我适时问道:“这对夫妻为什么破家了?他们犯了什么错误?”学生热烈讨论,然后回答他们没有分清主次,很自然就导入到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学生对这节课产生浓厚兴趣,这种兴趣一直延续到上课结束。
  二、情境穿插,引导探究
  我认为不仅导入要创设情境,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重点、难点适时穿插教学情境,以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常用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创设问题情境
  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设置问题情境可以引导学生积极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训练思维的逻辑性及深刻性,增强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如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针对消费观的一些误区,我设置了几个问题:有人认为贷款消费违背了适度消费原则,你如何评析这一观点?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与鼓励贷款消费矛盾吗?你们在生活中是如何践行绿色消费原则的?在问题提出后,学生积极思考探究,接着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评议,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后学生总结。这样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达成预期的目标。
  问题情境的设置要根据学习需要,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有梯度,难度适宜,达到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效果。
  (二)创设模拟情境
  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穿插角色扮演、辩论等模拟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把思考发现的权利让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感悟、探究和充满激情地创造。如在学习“传统文化的继承”时,针对对待传统文化正确态度这一重点,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正方观点是传统文化是财富,反方观点是传统文化是包袱。正反方分别列举了大量实例证明自己观点并反驳对方的观点,有的甚至争得面红耳赤,其中有许多意想不到的语句,我不禁感叹学生思维的活跃和创新能力。在思维火花的不断碰撞中大家意识到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对传统文化应辩证分析。如果这一内容由教师讲解将十分枯燥和苍白无力,但通过辩论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两种矛盾的观点中越辩越明,水到渠成地形成正确认识,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情境收尾,升华主题
  一节课怎样收尾才能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才能余味无穷,是值得每个教师思考的问题。我认为此时创设适当的情境,可以使结尾再次进入高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下面以音乐情境为例谈谈。
  音乐是一剂调节课堂气氛的良药,它可以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用它结尾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学习《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时,在结尾处我没有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而是播放一曲王力宏的《龙的传人》:“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江,它的名字就叫长江……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巨龙脚底下我成长,长成以后是龙的传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许多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旋律唱起这首歌,个个精神焕发,课堂这时达到一个高潮,不用过多的言语表述,学生在豪迈乐曲的感染中,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识,很好地达到三维目标的统一,主题得到升华。
  总之,各种形式的情境创设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具有独特的魅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学习需要为基础,贴近学生实际,围绕教学重难点,创设恰如其分的教学情境,以期激活政治课堂,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刘世斌.名师讲述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60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