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成因及教育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柳文霞

  据公安部对全国未成年人犯罪案例的分析,发现这些案例的对象大多是农村留守儿童。所谓的“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引发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65.9%的老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在心理上存在较大的问题,形成一系列“留守儿童综合症”,这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正日趋严重,因此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不容忽视了。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
  经过对这些儿童的分析,发现其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孤僻内向。
  留守儿童大多是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监管,由于思想观念的不同,留守儿童不愿意与这些亲人交流,而父母忙于打工,无暇顾及他们,所以他们遇到一些麻烦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性格孤僻内向,不开朗。
  2.敌对心理。
  所谓敌对心理是指个人因遭受挫折引起强烈不满时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反抗态度,是一种消极的个性品质。有敌对倾向的留守儿童软硬不吃,好坏不听,常对他人抱有不友好的态度,甚至把别人的赞扬也当成是冷嘲热讽,把老师、同学的善意批评看作是恶意的挖苦,轻则置若罔闻,重则做出报复、破坏的举动。
  3.怨恨心理。
  有少数孩子对父母外出打工,把自己留在家里不理解并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埋怨父母的无情。这种怨恨情绪会在他人身上得到拓展和扩散,以致于最后对周围的一切怀有怨恨。这些影响是潜在的,暂时不易察觉,实际却埋下了很多无法预知的“危害”。
  4.自卑心理。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少亲情的依靠和保护,因此,与父母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没有上进心或上进心不强。
  二、留守儿童不健康心理的成因
  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必须先了解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分析他们的心理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转化工作。通过调查,我发现造成留守儿童不健康心理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缺乏父母关爱。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避风港,家庭的温暖是孩子成长的必要条件,缺乏家庭温暖的人,往往缺乏集体感;父母是孩子的靠山,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缺少父爱、母爱的孩子往往感情脆弱,性格懦弱,性情孤僻,行动粗暴,缺乏同情心和安全感。留守儿童大多数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他们缺乏家庭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呵护,很容易变得心理不健康,思想不端正,缺乏集体感。
  2.过多的祖辈溺爱。
  由于父母不在家,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教育的责任便落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身上。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关注和引导。
  3.不成熟的“自我认定”。
  “自我认定”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生理、心理特征的判断与评价,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正确引导,往往会产生不成熟的“自我认定”。例如,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便认为自己脑子笨;有些学生一开口说话就面红耳赤,结结巴巴,便认为自己表达能力差,等等。
  4.受社会现象的影响。
  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与教育发展滞后的矛盾,社会上出现了大中专毕业生找工作难的现象。一些留守儿童看到父母挣了钱回来风光,而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却在家待业,便产生了不如早点结束学业外出打工的想法,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
  5.受社会偏见的影响。
  由于留守儿童的特殊性,他们往往会遇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被认为缺乏家教,从而受到一些孩子的恶意歧视、教师的冷落等,这些社会偏见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6.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学校教育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学校的教育也会影响到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由于农村学校的教育评价制度不够完善,大多数的农村老师仅仅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成绩差的学生。因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明显比其他同龄儿童差,学习方面显得困难重重,自然而然不能引起学校、老师的注意。加之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自闭,沉默寡言,人际关系十分敏感,极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而部分老师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给予他们及时的引导,使其心理问题更为严重。
  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平等对待。
  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不同,因而他们的思想状况、学习成绩及性格爱好等也不一样。对留守儿童,我们不能只看到他们的短处而见不到长处,这样就挫伤了他们进取的积极性。对待这些学生,教师要从“短”中发现他们的“长”处,并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他们在认可、赞扬和尊重中树立起自信。
  2.倾注真情。
  师爱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是儿童智力、道德、个性发展的动力。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凡是缺乏师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只有真心实意地去爱学生,才能够精雕细刻地去塑造他们的灵魂”。爱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也是一条基本的教育原则。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把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是促使他们健康成长的催化剂。留守儿童由于自身存在的问题,平时受的批评较多,往往有自卑心理,如果还经常用批评的方式去教育他们,结果会事与愿违,甚至出现顶嘴或出走、退学的现象。我们要改变学生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惯,就应该用爱心去教育转化他们,对他们更应该倾注真情,让爱心像清泉一样浇灌他们干涸的心田,为他们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3.培养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也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来源之一,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他们形成自尊、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在儿童身心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帮助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4.提高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
  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的程度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使他们能够与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发展,我认为必须培养留守儿童的个人素质。恰当地认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自我调节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因此,留守儿童应该正确认识自我,看到自己优秀的地方,正确进行自我评价,进行合理的自我调节,完善自己的人格,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用道德的标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学会用愉快的情感体验来驱赶不愉快的情绪,学会自我排解、自我安慰;确保拥有良好的自我体验,制止产生消极的情绪和不良的行为。
  5.家校联系,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还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对儿童的影响显得更加突出。虽然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但我们可以与他们的监护人取得联系,相应地建立起“家校互访制度”和“家校联系卡”,不定期举办“家校对话会”,让他们配合学校的教育,以免发生教育的“短路”。我们还可以与留守儿童的父母通过电话联系,把平时孩子在校的表现告知他们,提醒他们担负起应尽的责任,工作再忙,也应该抽空和孩子打打电话、聊聊天,定期回家看看孩子,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我们化作春雨,用真诚的爱去滋润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田,用热情的火去点亮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灯,指引孩子生命的航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62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