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新教师,新感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阳阳
在新课程改革和“减负增效”的教育背景下,全校所有教师都在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课堂上仅有的45分钟提高教学效率、学习效率,而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我虽然是教师队伍里的新成员,但是作为教师就要对学生负责。因此,我努力寻找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经过一个月的摸索,我找到了一些可以运用到实际教学中的方法。
我所任教的班级均为高一年级,对于高一学生而言生物是一门简单、贴近生活的学科,他们都充满了兴趣。当然,这是在没有学习高中生物之前的想法。当学生真正接触到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的知识之后,他们就发现原来生物也可以这样高难度。这个时候就会有学生想要放弃,而我的任务就是要重新激发起学生对生物的兴趣。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兴趣的激发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从一点一滴开始,经过一系列的量变才能引发最终的质变。为了实现“水滴石穿”的质变,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积累量变。
1.发掘“记忆小窍门”
①大量元素:CHO(三种常见的化学元素)
NPK(初三学过的三种化肥主要成分)
MgCaS(谐音、联想记忆法――美该留“美好的记忆应该留下”)
②微量元素:Zn、Fe、B、Cu、Mo、Mn(谐音记忆法)
(新 铁 臂阿童 木 猛)
③蛋白质的功能:a.成细胞和生物体机构的重要物质――组成
b.催化功能――催化
c.运输载体的功能――运输
d.免疫功能――免疫
e.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
(联想记忆法――组催运免调“组长催着运面条”)
④核酸中五种碱基的名称与符号:(联想记忆法)
a.腺嘌呤――A(把A想象成由三根火柴做成的可伸缩结构,若把它无限拉长则形成了一条直线“腺”)
b.鸟嘌呤――G(小鸟鸣叫的声音是唧唧唧唧“G”的)
c.胞嘧啶――C(细胞的英文是cell,或者我们吃的包子竖起来从侧面看就是C的形状)
d.胸腺嘧啶――T(广播体操的扩胸运动中,大家的手臂和身体形成形状类似字母“T”)
e.尿嘧啶――U(U的形状像一个尿壶)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记忆小窍门”都比较感兴趣,学生在欢笑声中突破了学习难点、记住了知识,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手段是值得广泛运用的。它的运用不仅能够满足“新课程建设”和“减负增效”背景下的教学要求,而且是对教师素质的又一次提升。在今后的教学中,随着学生知识的不断积累,学生也会发明一些比较好的“记忆小窍门”,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实现教学相长,促进师生的进一步发展。
2.学会知识梳理
在“减负增效”的背景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增多了,但是绝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较欠缺。一方面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为了帮助学生理清生物学的知识脉络,形成完整的生物学知识体系,我从开学初便开始锻炼学生进行知识小结的能力。我相信只要学生对某一门知识形成了体系,就会激发起继续学习的兴趣。
在第一章走进细胞的内容全部讲解结束之后,我发现学生对细胞的知识非常混乱。于是我利用一个周末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对第一章的知识进行小结。在作业的批改中,我发现学生能够对部分知识进行清楚地梳理,并写出了自己学习第一章的感受,让我及时收到了教学的反馈,也完成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第一个阶段。
为了明确小结的模式,在复习课学案上我为学生展示了蛋白质和核酸两节内容的小节,作为日后知识小结的模板。明确梳理知识小结的原则是“版块要全面,内容要具体,重点要突出”。
接下来,便是模仿梳理小结,写出个性小结。
3.联系生活
如果所学的知识能够解释生活中的某种现象,那么就会建立起学习这门知识的自信,自然也就激发起了学习的兴趣。生物是比较接近生活的学科,这是“天时”;高一的教学压力不是很重,这是“地利”;把看似无关的事物联系起来,这是“人和”。“天时、地利、人和”决定了这种教学方法的成功。比如,学习蛋白质时引入的“三鹿”毒奶粉事件,学习脂肪时引入的“KFC”苏丹红事件,学习糖类时引入“糖尿病”、“无糖食品”,等等。实际生活的情境创设使学生不仅将抽象的知识与具体的生活相联系,而且将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既加深了理解,又巩固了应用。
4.使用教学用具
各种教学用具的使用不仅可以突破教学重、难点,而且可以让学生眼前一亮,产生一定的新鲜感,也会激发出学习生物的兴趣。如氨基酸结构中球棍模型的使用。
以上只是我在一个月的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感悟,作为新教师,我除了继续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反省自己的教学之外,还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和越来越聪明的学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70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