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卢华栋
摘 要: 数学学困生是指智力与感官正常,但数学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近些年,幼师生源质量有下降的趋势,不少数学成绩好的学生都愿意读高中,而选择幼师的学生大部分数学成绩不理想,有相当数量的是“学困生”。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从而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是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幼师 数学学困生 转化策略
一、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
1.“学困生”自身原因。
(1)数学能力薄弱,自信心缺失。幼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报读幼师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女生,女生相对男生在数学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较弱,主要表现在对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和应用上。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幼师生运算速度偏慢,技巧性不强;在逻辑思维能力方面,间接推理欠缺,思维方式单一;在空间想象能力方面,线面关系含混,作图能力较差;在应用能力方面,“建模”能力较差。因而上课听不懂,作业不能独立完成,无法接受新知识,考试屡次失利之后,学习的自信心也就容易失去。
(2)学生学习意志薄弱。意志是学生学习成功与否的重要心理因素,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着极为显著的影响。学习数学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严谨的逻辑性,使数学的学习较其他学科的学习会遇到更大的困难,数学的学习需要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部分数学学困生意志薄弱,一遇到较烦或较难或一次尝试失败的题目,就产生畏难情绪,缺乏坚韧的意志和信心,甚至贪玩厌学。
(3)存在思想认识误区:重视技能课,轻视数学课。经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幼师学生受到了“数学无用论”的影响,往往轻视数学学习,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技能课的学习上,认为幼儿教师在能力上达到能歌善舞、能说会画的要求就可以了,对于理科知识的运用,幼儿教学中根本用不到,尤其是数学。
(4)学习习惯不良和学习方法不当。学困生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学习被动。他们只重视知识结论,生搬硬套,有疑问也不及时弄清楚,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低下。学困生不良的学习态度的产生和形成,往往是由于在学习中因多次失败和挫折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的结果,渐渐在他们心理上形成了“学习即痛苦”的情绪反应,学习缺乏自觉性和积极性,取而代之的是消极和被动。
2.外部因素。
(1)家庭环境因素。父母是孩子学习的启蒙者,也是引导者。在与学困生的交谈中,我发现有些学困生家长疏于管理,对子女教育关心不够;有些学困生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对子女溺爱或者教育简单粗暴;有些学困生家长有陋习,如酗酒、赌博等,子女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深受其害。另外,突发事件如父母离异、生病、去世、自然灾害等,致使一些学生学习中断,心灵遭受重创,又不能及时从思想上解决。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2)社会环境因素。改革开放后,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社会上的不健康因素也多了起来,如黄色书籍、游戏软件、影视作品等都吞噬着学生纯洁的心灵,放纵享受,逃学、厌学等。
(3)学校环境因素。教学内容不适合幼师学生的学习,幼师的数学教材大部分都是高中教材,完全雷同普通高中的重理论轻应用,数学与实际的生活联系不见了。教学内容与实际的教学课时不相符,忽视了数学作为基础课程的作用。在调查中还发现,有的教师对学困生较为冷漠,这些学困生也容易被教师所忽视,从而使学生产生抵触和对抗情绪;有的教师对数学成绩差的学生缺乏了解,授课内容多,对学生要求过高,不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二、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鉴于幼师生的实际情况,要想在短时间内转化学困生是不现实的,教师必须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他们。具体的转化策略如下。
1.端正思想认识,明确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自觉性。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和理想前途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消除“数学无用论”的影响。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当今社会对幼儿教育的高质量要求,说到底是对教师高素质的要求。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不断改革的形势,教师还应具备不断地进行专业化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而要对幼儿施以科学的数学启蒙教育,幼儿教师更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数学素养。
2.消除心理障碍,强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学困生与非学困生在智力上无显著差异,而在自信心、意志力、毅力、兴趣、情感等一系列非智力水平上差距则较大,学困生普遍心理素质差,自尊心脆弱,自卑感强,经不起他人的冷落和刺激。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给予充分的尊重、理解和信任,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捕捉他们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3.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与学生的交往和相处中,教师不能固守成规、摆架子。而应该放下身份,走近他们。比如,可以和学生一起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可以带着良好的心情去组织课堂教学,而学生也因为喜欢教师,就会自然而然地对上课产生兴趣。
4.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我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制定出了一套方法:一方面,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使之能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思想方法,从而达到易于掌握和为将来打好基础的目的。另一方面,针对在每一个班中都存在一部分“学困生”,他们的知识和能力相对于其他学生较少和较弱的现象,我采用了分层评价的方法,给他们以肯定,使之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以减轻学习的困惑,从而在我的鼓励与肯定下,以一个知识点的掌握调动对其他知识的学习兴趣,并最终实现“期望效应”。
5.丰富教学手段,提升知识的趣味性。
结合学生的特点,可在新课前创设有趣的问题情景,或联系生活实际,先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再来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另外,还可结合内容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变教师抽象的讲述为直观演播,可以真实地再现或模拟事实情景,从而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6.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和提高学困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只有使学困生的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相互联系,协调一致,才能真正学好数学,抓住新旧知识的相关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讲解,让学困生能充分理解并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思维训练、探究性活动训练,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善于自己学习和灵活应用各种数学知识的能力。
7.端正学生人才观、教学质量观,教师家长形成合力。
数学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其教学目的是培养高素质、创造力强、和谐发展的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家长必须把握好对学困生的期望值。期望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学困生学习信心不足或不稳定。教师和家长应有意识地给予学困生主动锻炼的机会,给予他们更多的赞许和信任,这将会内化为学生的自信心,一旦成功或进步,学生会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就会更加自信,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实践表明,数学教师只有把好学困生的脉,才能对症下药,有效地调动学困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其自信心;才能有助于他们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才能大面积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使数学教育真正体现为品格意志的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幼师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马忠林.数学方法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余立.现代教育思想引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3]张乃达.数学思维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作者系《学困生心理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课题组成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75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