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探究中构建绿色的数学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巧丽

  “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当学生具有了探究学习的能力后,他们知道自己到哪里去获取,怎样获取,就不用花很多时间去记忆和操练。从这个意义上讲,强调探究的过程,让学生通过探究去参与、体验和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比获取探究的结果更加重要。因此,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把倡导探究性学习放在突出的地位。教学改革也从单一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型学习转向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从而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深刻的变革。
  针对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培养,主要是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能力与学习经历,在“重新组合”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探索,力求在数学学习的领域内获得知识与能力的“重新发现”、“重新领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新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从而为学生奠定终身学习的初步基础。
  1.创设问题情境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这一过程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给他们以强大的探究动力。设计问题情境,应力求做到三个“有利于”。
  1.1有利于激起疑问。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设疑激思,引起认知冲突,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重要前提。“疑是知之始”,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1.2有利于类比迁移。学生认知最牢靠和最根深蒂固的部分就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和经常用的知识,有些已经进入了他们的潜意识。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和学生的这些知识作类比,将使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容易入手。
  1.3有利于纵横延伸。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对旧问题进行延伸设计出且有适当难度的推理性问题、批判性问题,促使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在发展水平”。
  2.探索研究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只有学生通过探索研究、通过动手“做数学”,才能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探究性学习比较于机械记忆性学习或直接接受学习而言,需要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更需要充足的时间作为保证。在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要还主动权于学生,让他们充分地理解、讨论、感悟,以获得丰富的体验和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探究,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2.1问题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处于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谓“跳一跳,摘得到”。
  2.2要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动手实践;要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大胆表达;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充分想象,灵活思考。
  2.3要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绝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暗示。
  3.合作交流是探究性学习的成功保证
  探究性学习积极倡导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合作、群体参与。这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及合作、竞争等现代意识,又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还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也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了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教师要重视以下合作技能的培养。
  3.1善于倾听。要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判断,有自己的见解。
  3.2善于表达。要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说话时要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语句完整,语言简练且能突出重点。
  3.3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他人的发言,善于采纳他人的意见,及时修改、补充自己原先的想法,体会他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
  3.4提高合作效率。学会根据任务性质来决定应该采用的策略,促使合作更加有效。例如: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所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
  4.反思小结是探究性学习的升华
  荷兰当代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在探究学习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与探索,探究出丰富多彩但有些杂乱无章的结果。这些结果虽然凝结着学生探究的辛苦,但却有对有错。因此,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小结。对于正确的、合乎逻辑的结果予以充分的肯定,并及时提炼上升到数学思想的高度,要让学生始终对自己充满信心。如何引导学生反思,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4.1解决这个问题你是如何入手的?关键是哪一步?
  4.2解决这个问题有哪几种思路?你是如何想到这种思路的?哪种思路最好?
  4.3通过本题的求解,你得到哪些经验教训?
  4.4从本题求解的结果你是否可以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这个结论能否推广?
  5.课外延伸是探究性学习的拓展
  教师要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继续进行探究活动,将探究活动向课外拓展、延伸,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学习兴趣,反过来促进课堂学习。要使探究活动有效地向课外延伸、拓展,需要教师十分重视设计一些必须发挥创造性、结合有关经验才能解决的开放性练习。关于开放性练习的设计,可以从以下角度着手。
  5.1条件开放。条件开放题就是要打破条件和结论的充要关系,可以有少用条件,多余条件,隐藏条件,缺条件(补条件),图文条件等。设计时可以根据结论,要求补充条件,选择条件,多余条件,隐藏条件等。
  5.2结论开放。结论开放题往往有多种答案,要求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善于突破常规,进行直觉、想象、猜想、创造等活动才能解决问题。
  5.3方法开放。习题解答,除了让学生学会常规的解题方法之外,还要让学生学会多方位角度地解决问题,并从中发现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时要从解题手段、途径和非常规解题思路等考虑一题多解。
  总之,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仅是为了适应当前中学课程改革中产生的研究性课程教学的需要,而且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新世纪数学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数学教师面临的一次机遇与挑战,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
  
  参考文献:
  [1]叶平.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2]张远增等.初中数学开放性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77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