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成林

  课堂教学是每一个科任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新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那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一、课堂教学中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恰当地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创新意识就会孕育产生。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创设情境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学情境创设目的应明确,不能浅尝辄止。
  每节课总有一定的教学任务,需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包括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那么的教学情境也应着力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然而平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课堂都有这样的倾向:先创设一个所谓“情境”,再钓鱼式地引出问题,然后就将“情境”抛在一边,直接去解决“问题”了,“情境”其表,“灌输”其里。如在二年级的“认识平均分”的教学研讨课上,教师创设情境:“熊妈妈把12节竹笋分给4只小熊,你认为怎么分配合理?”不一会儿,一位女生说:“每只小熊分3节,这样分配比较合理。”教师马上说:“你很聪明,我们表扬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接着就按部就班讲解例题。
  从上面的片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到这位教师没有把情境与探究学习挂起钩来,仅仅是把情境作为一种美丽的“摆设”,当被提问的第一个学生回答纳入教师自己的思路时,教师就立即加以肯定,再也不去过问其他学生的意见如何,迫不及待地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实际上如果充分让学生谈谈不同的分法,充分暴露各自的思维过程,通过比较多种分配方案,更加能让学生感悟“平均分配的合理性”。我认为情境内容有探究价值就应让学生争一争、辩一辩,这样有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如果一节课中有一些“问号”、“省略号”、“感叹号”肯定比只有句号要精彩得多。
  2.教学情境应有利于学生协作学习。
  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是21世纪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而小学数学由于要探索实践新知识,所以教师要力求创设一种小组合作协同解决问题的情境,鼓励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合作学习将个人竞争转化为小组竞争,有利于培养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同时合作学习,还使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3.教学情境应结合现实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活。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六年级“工程问题”课始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看录像:小明来到文具商店,各种文具琳琅满目。他来到铅笔柜台前,自言自语地说:“我身上带的钱可以买3支。”又来到橡皮柜台处,自言自语地说:“我身上带的钱可以买6块。”营业员阿姨听见了,建议道:“小朋友,你可把铅笔和橡皮作为一套来买啊!”小明高兴地说:“就这么办!”看完录像后,教师让学生从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小明带的钱,单独买可以买3支铅笔或者6块橡皮。现在如果买1支铅笔和1块橡皮这样的一套,可以买几套?”因为没有现成的解题方法供学生选择,但却是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学生就会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调动自身的生活与知识经验努力去寻求解决的方法。
  4.教学情境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
  新课程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的本质不应是简单地“给予”,更应强调的是引导学生“获取”。课程作为一种发展活动,必须人人主体参与,才能顺利完成。如果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就不会对其产生任何影响。所以有效的教学情境强调学生个体的能动性,凸显学生的个体地位与作用,使得教学更具人文关怀、更具有效性。比如这样一道题:甲乙两人拿出同样的钱合买一筐梨子,甲分去8千克,乙分去5千克,结果甲要分给乙4.2元,梨每千克多少元?这4.2元到底除于几呢?学生有异议,他们其实对题目理解得不透彻。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而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理解题目含义,最终把问题解决了。这样一来学生通过自己的猜测、探索、尝试,加上与同伴的交流合作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多年实践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民主的管理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权威或放任自流的方式对学习都有不利的影响。为了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教师要创设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习气氛,在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争辩和合作,教师自己要耐心地聆听他们的想法,以便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气氛是教师培养起来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至关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强化,应该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个人的、积极的交流。
  三、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人们常说:“三天不练手生,三天不念口生。”“功到自然成。”这些都说明了练习的重要性。练习不仅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课堂教学中要通过一定量的习题进行练习,才能落实“三维目标”中的知识技能目标,才能凸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现行教材的习题量比较少,给教者留下了足够的补充空间,所以教者要根据教材内容、本班实际,适当设计、选择适量的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练习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设计选择的习题应包括基本练习、对比练习、变式练习、发展练习、开放性练习、综合练习、应用练习、操作练习等。开放性练习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热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效益的活动。教师只有用心去研究,提高对教学有效性的意识,采取适当的方法,使教学更有针对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以提高。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一课题,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78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