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例说如何引导学生写好作文结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董正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查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结尾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文章内容发展的必然结果。文章的结尾有多少种呢?这很难作出回答。因为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结尾,相同的文章也可以有不同的结尾,不可能存在一个适合所有情况的结尾公式。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结尾的规律,更好地写好结尾,根据新课程的理念,结合多年引导学生写好作文结尾的实践,我就这个方面谈四点实践与思考,与大家共勉。
  一、总结全文,指明要点
  有些文章为了使读者最后获得一个清新明确的印象,常常在篇末总结全文,指明要点。有的在结尾处点明全文的中心,有的在结尾处把全文的内容归纳一下,简单地说,不仅帮助读者回想和记忆,帮助读者建立一个清晰明确的印象,而且进一步深化文章的主题。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中,肖乾的《枣核》就属于这种结尾。“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课文是按照索枣核、托枣核、说枣核和议枣核的思路展开的,最后,议论性的话语,直截了当地点明了海外华人对故乡和祖国的一往情深,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感情,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像这样的结尾教材所选篇目还很多,八年级上册还有:第二单元中陆定义的《老山界》;第三单元中朱自清的《背影》,邹韬奋的《我的母亲》,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第四单元中吴公正的《阿里山纪行》,李舵的《美丽的西双版纳》;第五单元中舒乙的《都市精灵》,等等。
  二、照应前文,首尾呼应
  有些文章,往往在结尾与开头或题目呼应,使全文结尾完整、严密,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给读者留下了清晰而深刻的阅读印象。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朱自清的《背影》就是这样结尾的。现摘录如下:“唉,不知何时在能与他相见!”只要再看看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从“不相见已二年余了”和“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可以清楚地看出文章结尾和开头遥相呼应,表现了对父亲深切的怀念,表达了对父亲无限的深情。
  像这样的结尾还有许多,又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都德的《最后一课》,刘敬智的《始终眷恋着祖国》;第三单元中黄飞的《甜甜的泥土》;第四单元中马德信的《蓝蓝的威尼斯》;第五单元中叶圣陶的《苏州园林》,等等。
  三、深刻含蓄,余味无穷
  有些文章的结尾,语言深刻含蓄,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设置了更多的阅读思考与回味的空间,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切实感受。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幽径悲剧》,结尾这样写道:“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的背下去。”这是一个善良而正义的老人,他将永远不放弃揭露悲剧,维护真、善、美的责任,表现了作者矢志不渝的决心。文章结尾的语言含蓄而深沉,震撼人心,余味无穷。
  再如,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谢大光的《鼎湖山听泉》,文章是这样结尾的:“梦也罢。醒也罢。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长鸣。”这样结尾,表明鼎湖山让作者魂牵梦萦,尤其是它的泉音更让作者如痴如醉,在这样的境界里,作者已不辨是梦还是醒,也无须分别,因为这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清泉常流,清泉恒鸣。作者对鼎湖山的沉醉,对鼎湖山清泉的钟爱表现得酣畅淋漓。
  这样结尾的文章在教材中还有很多,例如: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鲁迅的《故乡》,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第六单元中姜孟之的《一双手》,等等。
  四、抒情结尾,感染读者
  有些文章用抒情的笔调(有时写景、抒情和议论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使文章的感情更浓烈,以便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如,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朱自清的散文《春》一文结尾就具备这个特点:“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由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文章结尾,作者把春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它生长着,笑着,走着”,还“领着我们上前去”,这就更突出表现了春天无限的力量和广阔的发展前途。这是在以上各段具体叙写的基础上,充分抒发了赞美春天的感情。
  像这样值得我们仔细揣摩的结尾还有很多。又如九年级上册第第二单元《故乡》一文结尾:“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这个结尾写自己朦胧中所见,朦胧中所思,语言生动形象,深刻隽永,有着发人深省的和鼓舞人心的力量,为文章的美好和深刻又添上了重重的的一笔。仔细玩味,不仅对我们理解文本有着现实的意义,而且对我们的写作有着很强的引领作用。
  这样结尾的还有: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对胡屠户离开范进家时的生动形象而又入木三分的描写,把胡屠户欺贫爱富、前倨后恭的本质充分地揭示出来。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小说《窗》,结尾写那个心胸狭窄的病人移到窗口,并没有看到入他的病友所描述的情景,“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光秃秃的一堵墙”不仅是他看到的具体情景,而且是他丑恶内心的真实写照,表达了作者鲜明的感情倾向,明确地思想观点,读到这,细思量,文章的主题就从中来,而且一目了然。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写作的过程与方法的评价,语文教师应重视学生作文结尾方法的总结与引导,培养和提高学生作文结尾的水平与能力。写好作文结尾,可以从总结全文指明要点、照应前文首尾呼应、深刻含蓄余味无穷、抒情结尾感染读者等角度开展。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引导和训练,学生作文结尾就会越来越好,作文水平就会越来越高,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就会走出山重水复的困境,迎来柳暗花明的美好前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78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