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中九个误区的反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范 军

  目前,唐山市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在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这是一项重大改革,也是本次课改的一个夺目的“亮点”。但由于“探究式学习”是一个相对较新的事物,在对其支持参与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误解,部分教师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根据观察到的教学实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及课堂探究教学的具体内涵与特点,对当前高中物理课堂探究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九个误区进行了反思。
  误区一:每一堂课都需要去探究。
  反思: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方式,但并非是唯一的方式。课堂中有效的学习要依靠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所有的物理知识都只用一种方式是低效的。在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时,一个比较明智的做法是根据物理教学大纲,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考虑。如果只要求学生掌握某个结论,那么讲授法也许就能达到目的;如果要求学生了解过程和方法,以便更好地掌握概念、规律等,那么教师需要设计一个“探究过程”;如果是了解性知识,教学方法就应力求灵活生动。总之,具体选择那种教学方法或哪几种教学方法的组合,关键看想要达到什么目的。
  误区二:每一堂课都必须包括探究的基本要素。
  反思: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这些过程体现了探究式学习的完整性,但并不是所有的探究活动都要明确具备这七个阶段,这些阶段的顺序也并不是一成不变。大多数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活动都按部就班地执行了这七个阶段,但是对课堂气氛的烘托,学生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的体验性却毫无建树。可以说,一些课堂上所谓的探究式教学,仅仅是为了探究而探究,为了改革而改革,使探究走向模式化和程序化,脱离了探究式学习的根本。所以,在设计探究式教学时,关键是看教学活动的本身应该采取哪些步骤,这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误区三:探究必须在一堂课内完成。
  反思:从现在的探究式学习的推广与实验的情况来看,一般的探究课所需要的时间远远不止现在中小学一个课时的45分时间,而稍稍复杂一点的探究活动就会超过两个课时。依照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在一个课时里面安排一个微型的自成体系的教学内容,可是在探究式学习的课堂上,由于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学习内容的问题性,以及教师控制力的减弱,学习时间常常超过一个课时。所以在有些情况下,为了追赶时间,在探究的课堂上一些教师就迫不及待地完成探究的整个过程而放弃了更为重要的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体验性。
  误区四:分组讨论是不是就是探究。
  反思:目前很多教师都非常关注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教学,活跃课堂气氛,但是,有些活动设计只是关注了活动形式,而没有明确的目标,表面上看起来分组讨论很热闹,却没有深度。因此,有关学生活动的设计,应首先考虑学生思维的深度,再考虑活动频度。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的过程和本质,在活动中体验科学家工作的方法和过程,以及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而不能只注重形式却丢掉了内涵。
  误区五:探究必须做实验。
  反思: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物理学科教学自身的特点,也是学生探究并获取知识与应用知识的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不是所有的科学探究都要经过实验,不能脱离实际,为了实验而实验,为了探究而探究。有的依据物理事实,运用逻辑判断来确定物理量之间因果关系,有的物理知识(概念和规律)是无法用实验来探究的,是在一定实验基础上经过抽象思维得出来的。
  误区六:让探究成“放羊式”,而失去了对课堂的控制。
  反思:探究式教学课堂不是教师一手包办的课堂,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完全放手学生“自主探究”,在自由的天空下任意飞翔,最终完成学习呢?有些教师认为一旦设计方案定下来,自己的辅导任务便结束了,于是对学生的探究过程一概不管,任其自由发展,致使整个探究呈“放羊式”的无序状态,或最终变成几个精英学生的探究,大多数学生袖手旁观,短短的45分钟很快耗尽,最终东拼西凑,敷衍了事,虎头蛇尾。
  误区七:只注重探究的过程,而忽视探究结果的分析。
  反思:造成这一误区的原因是一些教师受误导造成观念上的偏差,造成课堂探究时间不够集中,不宽余,探究结果来不及分析,推理只好不了了之。贝尔纳指出:“如果学生不能够以某种方式亲自参加科学发现的过程,就绝对无法使它充分了解现有科学知识的全貌。”布鲁纳说:“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这些论断足以说明探究过程的重要性。但并不是说:“探究教学重点是学习过程技能,附带才是理解科学概念。”这是不对的。它将从传统教学的“重结论,轻过程”走向另一极端――“重过程,轻结论”。实际上,符合我国国情的探究教学应该是既重过程又重结论,两者不可分割。
  误区八:探究只能成功,不许失败。
  反思:探究式学习是对科学探究的探究,即用探究未知的方法去获取和应用知识。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主动地亲历探究过程,因而其探究就具有独立性和独特性。所以在同样的时间和相同的学习资源的条件下,学生探究的程度可能不一致,探究的结论也会有差别,甚至有的探究活动不会得到教师和教科书所需要的结论,但这是否就把探究活动归结为失败呢?科学的历程本身就充满着失败和曲折,没有前人的正确的资料积累和错误的教训,我们的科学大厦不可能有今天这般宏伟,人类也不可能有现在这般伟大。既然如此,教师就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比前人聪明,都是从不犯错的圣贤。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适当地选取学生不成功的经历,既能起到纠正错误的目的,又能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并不是一帆风顺,而且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因为这毕竟是他们身边的真实情况。
  误区九:只注重了学生活动,忽略了教师评价的功能。
  反思:教学评价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而一些教师忽略了这一点,一是评价不及时;二是评价方式单一,因此没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作用。
  总之,探究式教学关键不在形式,而在于体现探究的本质特征,我们一定要防止探究式教学走入误区,而要让探究式教学健康发展,迅速成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81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