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网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希锋

  摘 要: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网络成为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已深入社会各领域。网络对大学生这一社会特殊群体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就如何借助网络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探讨。
  关键词: 网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心理问题
  
  随着互联网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领域,文化的聚集地――高等学校受其影响日盛。网络在改变着当代大学生学习、思维和生活的模式,影响着他们的政治态度、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如何借助互联网,因势利导,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本文通过剖析网络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探讨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途径。
  一、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信息及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渗透于社会的各个层面,改变着我们的现在与未来,并在全球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信息环境。网络信息技术从科技层面迅速向其它领域渗透的今天,当代大学生越来越深切感受到网络对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及思维方式的影响。他们在分享信息网络带来的快捷与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接受了信息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信息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道德观、生活方式的影响。
  网络的开放性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便利,但网络的监管缺位,以及网络自律的不足,使各种封建迷信、腐朽思想、西方思潮,以及色情、暴力等网络垃圾也伴随而来。这些网络文化,使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下降、身心健康受到侵害,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下的社会主导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对大学生的激励作用趋向弱化。
  (二)信息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网络的开放与封闭的矛盾、虚拟与现实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危害。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但同时它又是虚拟的世界,从这个角度看,网络又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网络世界中人与人的交往与现实社会相比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交往范围更广、关系更加平等优点,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互相沟通。一进入网络,就有机会与陌生人相识,并和志趣相同的人交流,犹如身临其境。这种虚拟世界比现实世界自由,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创造网络中的自我角色或随意欺骗他人,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际关系的信任危机。这种网络交流的匿名性使大学生面对的是缺乏直接的面对面的人际互动,并且人格与交往情境双重分裂的环境和氛围,容易使大学生放任自己不再关心现实世界,而一旦回到现实就会产生一种孤独感,患上“网络疏离症”,从而导致人格异常和心理障碍,不利于他们承担本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严重影响自身的心理健康。
  二、大学生思想教育进网络
  (一)“两课”教育进网络,发挥网络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思想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和网络思想教育的新阵地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渗透、相互支持,共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首先,要将焦点――网络信息引进“两课”教学内容之中,对其进行唯物辩证的分析和科学的说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积极健康有益的信息予以肯定,使其成为“两课”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有益的补充;对消极有害的信息垃圾予以理性批判,作为反面材料充实教学内容。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改进“两课”教学,而且可以拓宽网络思想教育的空间。其次,要充分发挥网络交互性的特点,将信息交换方式引进“两课”,增强“两课”及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提高教学效果。
  (二)努力提高辅导员队伍素质。
  高校的“两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但平常接触大学生较多的是政治辅导员。高校必须加强对辅导员的政治素质的培养,同时要求他们熟练掌握计算机及其应用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手段,以此提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具体说,辅导员可以定期地在网上开展“博客”、“QQ群”、“电子信箱”、“心理咨询”等,使网络成为师生之间交流感情的一个重要场所,要善于利用网络,创造机会接触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懂得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特点,掌握学生所关注的焦点,发挥网络优势,有针对性地就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展双向交流,满足大学生群体在社会化进程中的不同层次的需要,增加教育的功效。
  (三)加强网络伦理规范建设。
  目前,许多高校都建立了BBS站、QQ群、虚报社区,上面往往粘贴一些学生在现实中不愿说、不敢说的意见,甚至还出现人身攻击或某些内容不健康的文章,对此,除了加强对他们的监管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予以密切关注,正确引导。为此要坚持三条原则:第一,及时性原则。对现实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网络的焦点舆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能及时反馈,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第二,正面性原则。对提问者,坚持言之有据、评之有理的要求,即有问题可以提,但表达要适度,言辞要恳切,归根结底是要解决矛盾而不是扩大矛盾;第三,柔和性原则。以一种宽松的态度、柔和的手段来进行交流。既要理直气壮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又要恰如其分地让受教育者心服口服。和风细雨式的方法常常能润物无声,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选准切入点,抓住着力点。
  (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把握文化主旋律。
  网络文化既是网络思想工作的教育手段,又是网络思想教育的战斗武器。我们要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尽量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上生活空间。
  1.占领文化主阵地。在网上传播党的方针政策,传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有一个正确的政治导向。同时要围绕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意识形态敏感问题、影响稳定大局的问题,旗帜鲜明地发表评论,进行积极的引导,对错误思潮敢于开展批评。
  2.传播介绍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使大学生进一步树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使他们了解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拓宽视野。
  3.开设校园网站和师生个人主页,使之成为沟通学校与个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学生通过网络相互间交流思想,表达自己的意见、观点。通过网络也可以针对个别学生的具体思想问题,提供单独的指导和帮助,实施个性化思想教育。
  4.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网上教育、交流、讨论等活动。精心策划,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网上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网页制作竞赛,网络道德问题辩论,网上论坛,对重大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等等。
  三、利用网络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网络是一个良好的心理指导和治疗的载体,因为其具有私密性,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在寻求帮助时可以不暴露自己的身份,减少种种顾虑。通过网络,及时发现和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让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也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通过开设博客、在线咨询、网络答疑、网络心理沙龙、开辟网络心理论坛、举办网上心理健康征文活动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和咨询。还可以针对个别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QQ聊天、电子信箱等为其提供单独的心理指导和服务帮助。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通过各种有效载体和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网上活动,充分利用网络的辐射力、吸引力、渗透力,发挥教育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总之,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合理利用网络发展带来的种种机遇和挑战,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将网络思想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优势互补,从而提高思想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刘献君.迎难而上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中国高等教育,2001,(3、4).
  [2]沈国权,吴东莞.思想政治工作占领网络阵地的思考.思想政治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1,(3).
  [3]朱卫红.高校德育进网络亟需加强队伍建设.中国德育,2001,(5).
  [4]唐毓利.因特网上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人大复印资料,20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88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