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改下的政治教学新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谷严春

  中学政治课作为一门学科,除了独具特色的德育功能外,还应有其智育功能,那就是自身学科特色的知识和能力功能。当然,政治思想课教学改革是一个很大的课题,需要我们用勇敢的探索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去反复实践总结和提高。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同行加入改革者的行列,中学政治课教学一定会迎来一个灿烂的季节。传统的中学政治课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结果导致政治思想课严重滞后于社会实际,严重滞后于学生的实际。新课标的推行,为初中政治带来了新的活力,初中思想政治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教学内容要改革,教学方法要改革,教师的教学理念要改革。
  一、转变教育理念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提
  中学政治课所教的哲学常识、经济常识、法律常识,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观、价值观、伦理观等都是中学生必备的基本思想素质。只有把政治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学生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从教学观念上讲,一定要把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在首位,思想政治教材所阐述的是一些政治理论的基础知识,相对于中学其它学科的教材内容而言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所直观把握。对于抽象的理论、严密的逻辑,学生限于知识水平和社会经验的不足,理解起来很困难。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首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离开了学,教就没有了存在价值,因此教师必须确立起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观念,提高课堂教学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能力素质的培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他们自学,理解、说明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主要起激励、组织、点拨的作用。教学以育人为本,在课堂教学中把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判定、评价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作为最终的教学目的。因此,教师要结合教科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增添一些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例,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信念,转化成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学生养成道德标准的良好行为习惯。也就是说,不仅仅要让学生学知识,还要教会学生用知识,让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能用自己的目光发现,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行动改变,使政治课从知识型向实践型转化,唯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成功,才能培养出学生的新思路。如教学九年级思想政治课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课时,可利用学生平时了解的新疆7.5暴乱、莫拉克台风等,让学生谈,可以相互补充,给他们充分的自由,从而提高他们上课的高涨情绪。这样的课堂教学既能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又能加强学科与国际国内形势的联系;既能让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焦点,又能使学生把握书本知识,为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注入活力,更为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这样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育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
  初中政治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富有创新精神,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于教材中抽象的原理,教师应力求用丰富多彩的语言创造问题情境,从而使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就大大增加,只要学生有兴趣了,就至少成功了一半。
  1.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日益丰富的传媒资源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库,因此,教师要注意收集报纸上的新闻素材,注意分门别类,做好归纳整理。讲到任何一个课题,都可以随手在里面找到相应的例子来补充,既有正面的,又有反面的;既有中小学生的,又有成年人的;既有名人的故事,又有平凡的人间真情。由于例子新鲜,又是学生在社会上稍有听闻的,学生听起来特别感兴趣,觉得原来政治课就在自己的生活中。个别学生还会把例子带回家与父母分享,增加茶余饭后的健康话题,加强对某一心理行为对错的判断能力。
  2.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教学相长的民主氛围,为学生提出问题营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使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敬,让其敢问。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的实际,引导学生会问,鼓励学生善问。许多学生感到没有问题可问,主要是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发现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本的节题、框题进行提问,也可以在概念的比较中提问。
  3.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被动接受式为主的。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学生的身心是极大的伤害。所谓“自主建构”是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而成的。只有通过活动和自主建构,个体的创造力、潜能、天赋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为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在活动中,使学生通过学生自身的体验、感受、领悟和实践,真正经历一次知识生成和创新的过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92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