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帮助学生走出学习数学的困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应灵巧

  摘 要: 中学生学习数学中常出现一些学习困惑,如心理困惑、假性理解困惑等,这些困惑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削弱了学习动力,影响了学习成绩。针对种种障碍,教师应对症下药,因材施教,采取有效措施,疏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身心健康,积极进取,提高学习效率,取得优异成绩。
  关键词: 学习数学 困惑 假性理解 对症下药
  
  执教多年,笔者深感数学不易学,许多学生怕数学,有的一提起数学就头痛,怕见数学老师,排斥数学,学习兴趣不浓,成绩不理想。一些学生常说:“为了高考,为了前程,我要好好学习数学。”却迟迟不见行动。学生学习数学存在诸多困惑,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
  
  一、学生学习数学中存在的一些困惑
  
  (一)依赖心理
  学生学习数学,应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去认识、理解概念、公式和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学生缺乏主动性,遇到困难,不去思考,懒得动笔,常坐等答案。此类学生,学数学时,常依赖直观,希望有现成的公式或解题模式,学习中缺乏热情和创造性。形成依赖心理与人的生理,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有关,还与家庭、生活环境有关。部分学生从小娇惯,凡事都家长包办,缺乏自主性,独立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自食其力”,“我能行”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可进行发现法教学,从现实中选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实物”素材,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同时设计中低难度且有启发作用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发现知识的真谛。
  (二)厌烦心理
  有些学生认为学习数学枯燥乏味,缺乏兴趣,有厌烦心理,使得大脑中与学习有关的神经细胞处于抑制状态,影响学习效果。形成厌烦心理大致有两个方面:(1)对学数学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2)“恶性循环”:学习无兴趣―学习成绩下降―产生厌烦心理,周而复始。此类学生常表现为学习上无动力、无目标,对学习采取应付的消极态度。
  对厌学学生,教师可帮助他们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多与学生谈心,晓之以理。创设学生喜闻乐见,与其生活、学习和社会实际有紧密联系的情境,即难度适当、富有激励性的情境,促其产生某种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激起学生探索的冲动和欲望。可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设疑、布谜等灵活多变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运用榜样和名人故事来激励学生克服困难,磨练学生学习数学的意志。
  (三)恐惧心理
  当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心理。还有家长和社会的过高要求,教师的冷漠态度等都是产生恐惧心理的重要原因。此类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知识瞬间遗忘,思维紊乱,把学习数学当作苦差事。
  对于此类学生,教师要用自己真挚的情感,亲切、温和的语调,让学生产生一种师爱效应,使其爱屋及乌。教师可提供一些数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尊重学生现有发展水平,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教师还要依学生实际,力求把课讲好、讲精,讲到点子上,使学生真正领悟到解题方法,多进行个别指导,平时测试适当降低难度,让其有成就感,增强信心。
  (四)满足心理
  有些学生满足现状,对自己要求低,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胸无大志,表现为不思进取,不勤奋,少练习,认为会做就行,无须动笔。殊不知这是进步的拦路虎。有些学生在几次甚至一次测试中获得较好的成绩后,觉得“学得差不多了”,不想再多付出劳动。此类学生情绪大多容易冲动,自制力差,稍有成绩就沾沾自喜。
  对此类学生,教师在指导学习时,要注意渗透思想教育,不失时机地介绍一些先进事迹,唤起他的沉睡的心灵,激励他们积极向上,奋发学习。也可设置一些“陷阱”和“路障”,安排一些有适当难度的问题,让他们思考、设法克服,然后对学生的遗漏、错解等现象,作深入细致、全面的剖析,指出问题症结所在,打破他们“全会了”的思想。适当让学生受点挫折,让其把错误的思想及弱点暴露出来,亲身经历失败的感受,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良好品质。
  (五)疑惑心理
  有些学生经一段时间的努力后,仍未达到预期的目标或考试屡遭败绩,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产生困惑,缺乏自信。此类学生大多表现为学习上缺乏毅力和自信心,积极性不高,也不善于总结归纳,学习成绩不理想。
  对此类学生,教师要帮他们认真分析原因,可采用低起点,小步子,多思维教学,要求学生重视基本概念的正确理解,运算能力的养成,及时督促学生纠正。想方设法帮助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成功,克服学生疑虑心理,提高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心理素质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学习效果是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重视对学生学习中产生的心理困惑的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对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是十分重要的。
  
  二、学生学习数学过程存在假性理解的困惑
  
  常听学生说:“上课我听懂了,可一到考试、作业时就不会了。”常听诉苦:“明明是‘很清楚’的概念、原理用以解题又错了。明明是‘很清楚’的一个概念,用以论证却不恰当。”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假性理解。假性理解就是对概念或原理只有机械的记忆和表面的理解,没有达到深刻理解,更不能形成能力的水平状态。貌似听懂,实则没有真正懂,易出错。
  (一)假性理解形成的原因
  1.学生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死记硬背,不求甚解,最容易出现假性理解。有的学生“好问”,是不思而问,遇到稍难的题就向他人请教,一得答案便作“恍然大悟”状,不去消化。
  2.学生的认知缺陷和能力限制。数学系统性很强,前后联系紧密,若对旧知识有缺陷,要真正理解新知识困难重重,只能做到记忆与复述,自然造成假性理解。
  3.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面的影响。教学若超出了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储备,想让他真正地理解某种新知识,是一种违背客观规律的行为 ,吃力不讨好。
  (二)对假性理解的改进意见
  教学中,注意预防和克服假性理解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措施。
  1.注重方法指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学习的规范化,如预习、听课、练习、巩固、反思等,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概念,熟知公理、定理、公式的含义和适用范围等,解题时能准确无误地应用已学的知识,提高分析、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成绩。
  2.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学生听得懂而不会做习题,是因为并没有真正听懂,不知解题的切入点、关键点。教师应努力做到:(1)改进教法:提倡用“启发式”、“讨论式”、“引导发现式”。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2)改进学法:立足学生的学习实际来研究学习方法,在学生能学懂练会的前提下,让其独立完成作业,自己归纳,小结,评价,写心得,让学生自己把每个知识点搞明白,弄透彻。(3)充分发挥“兵教兵”的作用。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讨论,可增强对概念的理解,有利于对概念的准确应用,减少假性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3.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
  教师讲课要深入浅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知识水平,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组织教学,使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要善于确定相应的教学起点和恰当的教学目标层次,因人定标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分步落实,分层推进。要善于归纳和提炼教材,化繁为简,化生为熟,化难为易,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扫除学习中的障碍,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中,教师应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深入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明白学生接受新知识时可能出现的障碍,及早预防。针对学生的缺陷,有的放矢地加以弥补,完善认知结构,消除造成假性理解的隐患,使教学有序而顺利。
  学生平时要养成仔细思考,认真解题的好习惯。做题时,要认真地审题,搞清题意:已知什么,求什么,有无隐含条件,解题的关键点是什么,突破点是什么,然后找到切入点,仔细运算,认真复查。完成后再留意一下:是否考虑周全,有无遗漏,可避免不必要的失分。掌握学数学的方法技巧,做好预习、复习、总结、归纳等,扎实地掌握每个知识点,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愿每个学生敞开心扉,迎接阳光,克服自己的种种困惑,时刻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每天拥有快乐的心情,身心健康,奋发向上,不断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锐意进取,努力从成功走向新的成功,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参考文献:
  [1]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上海科学技术文学出版社.
  [2]陶明斌.关注数学学习中的假性理解.数学通讯,2000.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97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