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口语交际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文 露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个人应具备的语文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丰富语言积累,发展情感”,使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要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应付能力,我们不应该只停留在课堂、学校,还应该延伸到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
一、提高教学魅力,激发兴趣,学会倾听
千篇一律、枯燥无味的说教使人如坐针毡,无异于受罪;生动灵活、睿智诙谐的语言却令人如沐春风。教学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说”的艺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传授文化知识,培养学生技能,还是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情操,都离不开口语。说得生动方能听得入神,听有所获。很难想象,一个孤陋寡闻、学识浅薄、在课堂上词不达意的教师,他的学生却会专心听课。因而要提高教学魅力,教师就要在训练的内容、途径、方法上作一番探索与革新,如此才能唤起学生听的兴趣。
二、创设交际情境,无拘无束,提高表达
教无定法,口语交际教学同样如此。我认为,教师营造民主氛围,创设多样的口语交际环境,口语交际课堂才会生动有趣,学生才能敢讲会讲,并通过师与生、生与生面对面的口语交际,丰富口语交际知识,掌握口语交际的方法技巧,提高听、说、交往的能力。
1.营造民主氛围,使学生“敢说”。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欣赏者。很多学生往往在无主题地交谈时能说很多话,但当限定一个主题,并且当众说话时,学生就产生了畏惧心理。因此,教师要认识并尊重学生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权利、尊严、个性特长、思维与说话方式,要给学生一种感觉:口语交际课是我们自己的,是轻松的、自主的。同时,教师还要认识到: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因而每个学生都是等待开发的金矿,有着发展的可能和潜力。但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在课堂教学中要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表扬,把“相信人人能成功口语交际”的期望传达给每个学生。教师还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可以作为一个听众、朋友而不是一个威严的法官,与学生一起聊天、讨论,进行没有心灵距离的开放式的交流,从而形成一种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进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2.创设多种情景,使学生“乐说”。
人在一定的情境中会产生语言的动机,为学生巧妙创设交际情境,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说话训练中去,积极地观察、思考、想象,这样,他们的语言才会如涓涓细流,流出心田。
(1)案例创设情境
比如“学会向别人解释”专题训练,我向学生提供案例:小军吃早点时服务员不小心把汤泼到了他的身上,小军无奈之下只好回家换衣服。等他到校时课已经开始了,老师当众批评了小军。下面的做法怎样,请你评一评。①小军马上哭了起来,一句话也不说就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②小军马上大声争辩道:“我不是故意的,你不该责备我,要不你去问我妈妈。”③小军马上轻声说:“老师,吃早点时服务员弄脏了我的衣服,我回家换衣服才迟到了。”通过案例比较,学生领悟了在解释原因时不但要说清理由,而且要讲文明,态度要和蔼,语气要合适等。
(2)多媒体创设情境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成音、像、文字相结合的多媒体动态形式教学,直观形象、生动逼真,极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表演创设情境
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实践培养出来的,没有具体的情境,学生就不可能有双向互动的实践过程。
3.小组合作,使学生“愿说”。
新大纲指出:“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只有无拘无束,学生才会乐于去交流,参与的积极性才会高,才会体会到交流的乐趣,才能达到学习的高效。不同背景、不同思维方式,甚至不同性别的学生,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尤其是那些胆小、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平时不敢在众人面前发言,小组讨论可以为他们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减少他们的心理压力,给他们口语交际提供较为宽阔的自主活动时间和空间,从而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和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学生通过自由学习,活动互助,思维在口语交往中能得到充分活跃的训练。
三、引导贴近生活,明辨是非,灵活应对
生活无处不是课堂,教师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应用,使学生的口语交际切合实际,有实用价值。但应注意方法的灵活性,抓住口语锻炼的时机,使学生在广阔的生活天地中形成交际能力。
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口语交际由课本引入到社会,比如日常生活中当客人来访时应怎样招待客人?开门说什么?客人临走时说什么?怎样说得体?让学生把这些知识从理论变成实践,从而让口语训练灵活起来。教师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多接触社会、接触人,借机训练。
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心中有“口语交际”,学生就会有口语锻炼的各种途径。我们要让口语交际走向生活,走向社会,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为他们成功地走向社会铺就一条坚实的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00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