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生不良消费心理剖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孔爱国
摘要: 职校生不良消费心理有摆阔心理、攀比心理、好奇心理、从众心理、享乐心理等,形成的原因大致有社会坏风气的影响、家长不及时引导、学校教育缺失。学校应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走出消费误区。
关键词: 职校生消费心理 消费误区
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条件日益提高。职校生已成为一支不可小觑的消费群体,而相应的教育准备却很滞后,学校和教师还尚未对“消费”这一活动进行深入的探究。调查发现,职业学校的学生的钱大部分用于吃喝玩乐,用于学习和购买学习用品的不足5%,在不良消费心理的驱使下出现了超前消费、享乐消费、借贷消费等不良势头。学校应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和良好的消费习惯。
一、职校生消费心理的误区
1.摆阔心理。
近年来,部分职校生喜欢在别人面前摆阔,处处要高消费。他们吃高级食品,喝高级饮料,穿名牌服装,戴名贵首饰,用高档手机,一心追求豪华、气派。我班有一名学生,父亲是普通的建筑工人,收入一般,而该生脚穿四百多元一双的耐克鞋,身穿上千元的杉杉西服,脖子上是二百元的花花公子领带。他告诉其他同学:名牌代表着身价,穿着名牌,心理感觉特酷。在职中校园里,像这样追求摆阔的学生虽不占多数,但也非凤毛麟角。
2.攀比心理。
在目前职校校园里,部分学生比吃比穿、比消费档次,别人喝饮料,自己当然不能喝白开水,别人庆贺生日聚会,自己也逢喜事请客,全然不知道父母生活和劳动的艰辛。每逢学校放双休假,个别同学嫌坐公交丢面子,直接打车回家。有的同学不愿意家长骑车来接,认为太丢人现眼。仅以学生间节日互送礼品为例,中国的节日太土太俗不够用,于是洋节日也派上用场,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更成了一些职校生互赠礼品的高峰期,十几元的小礼物早因为“太寒酸”,拿不出手,非得四五十元甚至上百元的礼品才“够味”。如果不和同学礼尚往来,他们就觉得折了价,面上无光。
3.好奇心理。
由于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固有特征对时尚有着本能的好奇心,而校园生活往往缺少变化和新鲜感,职校学生潜意识中总是试图打破这种沉闷的局面,于是好奇心与时尚一拍即合。市场总是不断供应时尚新颖的新产品,通过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吊起消费者的胃口。一些职校生消费时追求时尚、玩酷、以新新人类自居。校园里总有一部分学生衣着装扮显得新潮、异类。社会上的新奇商品总能在职校校园里见到。
4.从众心理。
在职业学校里,学生的人际交往变得比较广泛,处于某个交际圈,便会以该团体的消费标准作为自己的消费标准。别人在买、在玩,我不买、不玩,显得太落伍,几人在一起,大家都想去买、去玩、去打打牙祭,我不去,太不合群。曾有一女生,身材矮胖,可偏穿着横纹的套衫和牛仔裤。原因是同室的同学都流行这套穿着,她这样穿感觉到某种放心,至于是否适合自己却没有考虑。
5.享乐心理。
有些职校生没有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奉行“人生在世,吃喝二字”的享乐主义人生哲学。在家是“儿皇帝”,父母万分溺爱,满足他的所有要求。他们认为父母亲赚的钱就是为了我一个,于是产生了只要有钱,吃喝玩乐,无所顾忌。这些人在校园里用钱无计划,消费无节制。钱花光了就向家长要,向别人借,能赊欠就赊欠,完全属于享乐消费。
二、职校生不良消费心理的成因
部分职校生出现不良消费现象,导致不良的消费心理,究其原因,既有学生自己的思想偏差,又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具体分析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社会坏风气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过多地追求物质和享受。在充满功利和浮华的环境中,成人们在为无尽的物质、无穷的欲望在拼搏、在攀比,职校生的种种不良消费心理都是成人世界的复制版,社会上消费主义、享乐主义蔓延盛行必然会波及到职校校园,使得一些学生走向消费误区,形成不良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
2.家长对子女的消费行为不及时引导。
家庭生活水平提高后,富裕起来的家长格外关注孩子的身体发育和物质享受。不少家长给孩子设计了“吃的要营养,穿的要漂亮,玩的要高档,用的要排场”的理想模式,无形中鼓励了孩子的不良消费行为。在家中,孩子确立了自己的“小太阳”、“小皇帝”地位,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进入职校后,家长的束缚、引导更少,对孩子的各种消费要么迁就放纵,要么束手无策。
3.学校消费教育的缺失。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一直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追求高升学率。对学生的生活教育极少,偶尔提及节约,也是蜻蜓点水,认为只是家长的事。职校生虽然在政治经济学中涉及消费有关的知识,但只是抽象的理论,离学生的实际比较远。怎样帮助学生认识金钱的作用,学会正确消费、健康消费,这些方面还需要认真探究。
三、帮助学生走出消费误区
不良的消费心理一旦形成,就会自动驱使一个人的行为,那么,如何帮助职校生走出消费误区,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呢?我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节俭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奢侈浪费历来为世人不齿。学校应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关于节俭的素材,加强节俭方面的宣传教育。把节俭文化进橱窗、上课堂,渗透到校园各个角落;可开展节俭专题德育活动、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在校园内形成节俭的浓郁氛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节俭的典范很多,通过革命传统教育,可增强学生节俭的信念。树立生活中的典型,形成节俭光荣的舆论导向。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国情教育,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多,资源少的现状,深刻理解节俭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是我国建国、富国的必由之路。公民养成节俭的品德是国家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把道理跟学生讲清、讲透,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付诸行动,自觉养成节俭的品行。
2.倡导适度消费,指导学生合理花钱。
适度消费,也称合理消费,是指适应国情、生活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的一种消费状态。通俗地讲就是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消费和国家的国力、家庭的承受能力结合起来,把自己的消费和品德修养结合起来,防止出现为摆阔、攀比、追时尚、贪享乐而不良消费的现象。可结合校园内的一些不良的消费现象,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形成适度消费的意识。指导学生合理使用零花钱,节俭储蓄。学校可组织班级成立“节俭银行”,鼓励学生使用“消费日记账”,举行“减法生活体验周”等切实可行的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合理花钱。
3.让学生勤工俭学,体验艰辛。
职校发挥自身优势,按专业多创造工勤岗位,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意志和勤劳俭朴的品质。这类活动要严格管理,讲究实效。让学生能体验家长的艰辛和今后自己谋生的困苦,明白金钱获之于劳动,消费取之于劳动的深刻内涵。
4.与家长取得共识,再富不能富孩子。
对学生的消费教育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学校应该与家长做好沟通:让家长理解教育的目标,知道学校的教育措施,明白作为家长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理解再富不能富孩子的道理。双方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参考文献:
[1]林建华,曹树.中学班主任与心理指导,1999:247-266.
[2]齐欣,赵田峰.中国教育调查,2004:170-174-229-23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00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