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彰显新理念,打造新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胡继普

  摘要: 随着新课改深入推进、新的教育教学实践逐步展开,打造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新课堂,准确把握新课改精神实质,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作为教育工作者,一要改造传统课堂,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新课堂;二要努力改变课堂模式,寓教于趣、寓教于动;三要注重细节,努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发现”,在独立思考中领悟“生成”,形成新知。
  关键词: 新课改新理念新课堂新要求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的精神日益深入人心,新形势要求新课改,新理念催生新课堂。新课改精神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为支撑的新课程。而传统课堂教学以知识为本位,认为知识是第一位的,而情感、态度、智力、能力等其他方面都是附属的,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忽视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学生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而不是有个性的、独立的生命体。
  
  一、践行新课程理念,打造新时代课堂,就要适应新的教育教学形势需要,改造传统课堂,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新课堂。
  
  传统的课堂犹如一场场舞台剧,死板的教材就是剧本,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看不到教师“随机应变”而是“墨守成规”,看不到学生“异想天开”与“节外生枝”。实现教育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表现和内在要求,也是新课程改革所作出的最高价值取向,更是落实以人为本,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课堂教学是学科教育的主渠道,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重塑课堂新模式,寻求课堂新的增长点。
  当然,科学教学理论所提倡的平等民主教育观应该继承,教育民主是社会民主的重要特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民主的社会需要民主的教育,所以学校教育也应该是一种个性化、自由、平等、民主的教育。杜威认为,“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教师与学生在人格尊严上是平等的,要赋予学生以主体地位,树立起“学生中心论”的意识,反对“教材中心论”、“教师中心论”。我们的课堂不应该成为“灵魂的屠宰场”、“专制与偏见的制造车间”,应该让学生以主动自愿的方式去接受教师和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尊重学生,以自由开放的方式去教育学生。因此,以平等的目光迎接同学们渴求的目光,以民主的方式对待同学们自主的提问和探索,以宽松的氛围去帮助同学们找到新的起跑线,以鼓励和赞赏的笑容为同学们指明追求自由发展的轨迹,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活动和谐开展。
  
  二、践行新课程理念,打造新时代课堂,要努力改变课堂模式,寓教于趣、寓教于动。
  
  新课改下的一堂好课应该体现建构性、生成性和多元性的有机统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的主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云:“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只有“亲其师,信其道”,才能“乐其道”。学生的学习过程往往伴随着浓厚的个人情绪,浓厚的兴趣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反之就会产生消极被动的效果。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应努力创设良好又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多变抽象的理论说教为形象的事例点拨,多变无趣的记忆为有趣的游戏,让我们的课堂带有无法形容的吸引力和无限魅力,让同学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来,把课堂当作自己共同开发的“开心农场”,精心培育,耐心呵护。
  教育教学的内容离不开适当的形式和手段。其一,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形象逼真地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眼看、耳听、手动、心思等活动,获得直观生动有趣的感性认识和直抵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思考;其二,可以开展与课堂教学要求相关的自由辩论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既可以通过学生之口明辨是非、澄清道理,还可以提高教师讲课的效率;其三,可以创设问题情境,造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思维的积极性,学生结合亲身实践,解决认知上的困惑,延展了课堂容量,拓宽了视野。
  
  三、践行新课程理念,打造新时代课堂,要注重细节,努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发现”,在独立思考中领悟
  “生成”,形成新知。
  
  新课改主张探究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其中,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即学生根据生活情景自己提出问题,并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研究与探索,从而获得结论、学习方法,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式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式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存在价值,彼此相辅相成。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接受和掌握,冷落发现和探究,从而导致学生片面注重记忆、背诵、模仿,而缺乏对知识的拓展和对问题的探究,缺乏对亲情、人性的亲身体验,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也让课堂失去她的应有魅力。转变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发现、探究、研究是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活动,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作好预设,也就是要在上课之前充分细致备课,对于上课的程序和相关问题作好周密的安排、思考,其中要对知识讲解进行预设,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也要预设。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善于未雨绸缪,提前做好精心准备。但由于教学活动具有综合性、复杂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课堂的应变能力,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互动中产生的新信息、新问题和新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结构,重组教学信息,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不断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思想交锋,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生成新知。
  总之,新课改为我们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我们在教学中应以新理念为指导,打造新课堂,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合作意识、自主意识,推动教育教学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02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