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阅读对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何桂珍
摘要: 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弥补了文本资料的不足,利用丰富生动的声音、图像、视频等能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产生阅读欲望和阅读期待;创设对话情境,激起对话欲望,形成自主构建;拓展对话空间,促使学生形成创造性对话,丰富文本的内涵。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有机整合,能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对话的中心,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阅读教学对话
现代的语文课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现代信息技术把声音、图像、文字集于一体,具有交互、连接、动画等功能,弥补了文本资料的不足。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有机整合,促进了文本与学生、作者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成功地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对话的中心。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的教师,应该在教学理念发生重要变化的同时,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对话的质量与课堂阅读活动的质量。
一、激发对话兴趣
在阅读教学目标方面,第一个关注的问题应是阅读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导向。就情感态度而言,首先是强调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在阅读教学开始时就对本课阅读活动有兴趣,对持续阅读有兴趣,教师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开始时让学生聆听动听的声音,欣赏优美的画面,感受动人的形象,让学生在聆听、欣赏、感受之后,进行个性的体验和表达,从而达到通过对话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和期待的目的。
如《徐悲鸿励志学画》课堂教学开始,教师运用苏教版小学语文学习软件中的图片资源,让学生先欣赏徐悲鸿的人物、风景、走兽等画作,重点交流徐悲鸿画中的骏马形象,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赞叹一匹匹奔马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勇往直前”。教师转而提问:“青年时的徐悲鸿只是一位普通的画师,为什么他能成为著名的绘画大师呢?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励志学画的呢?”从学生发亮的眼睛里,从他们带着问题聚精会神的自读中,可见学习软件图片资源的利用,学生的有感而发的对话活动已让学生进入“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状态,激起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和期待。
二、创设对话情境
小学语文的每一册教材都有一些课文语言简练、富有诗意、蕴涵深刻的思想情感。如《老师,您好》、《让我们荡起双桨》、《我们爱你呀,中国》等诗歌,许多教师在教学研讨时反映,此类课文几乎整堂课都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很多学生或只是在教师苦口婆心的启发下被动地读着,或是迷惘地看着教师,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更有甚者索性做起小动作。这样的学生缺少思考、对话与交流,没有互动的课堂便是一潭死水,而教师不但荒了自己的田,而且糟蹋了别人的地。
对于此类诗歌体裁的课文,教师不仅要创设启发性教学语境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而且要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给学生与文本相应的情境,使简练的文本语言丰富起来,激起学生想说的欲望,让学生自主构建。如《我们爱你呀,中国》(苏教版第十一册)一课,笔者听了两位教师不同的阅读教学。一位教师整堂课运用优美语言引导学生体会理解每段内容,虽然极力创设关于“傣族竹楼”、“世界屋脊布达拉宫”、“景德镇陶瓷”交流对话的机会,但“榨干”学生一点点知识见闻的积累后,教师只能在与少数学生对话的基础上无奈地几乎“命令”式地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段落,使得“我们爱你”读得苍白无力。而第二位教师在课前让学生分组按照段落内容到网上收集相关的诗歌、图片,利用网络资源对本课进行课前理解,再把学生收集相关典型的图片做成课件。在课堂上,当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文本时,每位学生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交流,像导游般地描述“景德镇陶瓷的巧夺天工”、“傣族竹楼的月光如水”、“布达拉宫的巍峨壮丽”,使阅读成了真正的对话、互动,“我们爱你”朗读得真切热烈,发自肺腑。
三、拓展对话空间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存在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带有浓重学科知识本位思想。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不引导学生阅读对话、感悟和体验,学生就不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的影响。而有些信息是文本根本没有提及的,如果教师不能创造性地利用文本外资源,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将会囫囵吞枣。这时现代信息技术却能便捷、全面地展示文本以外的信息,这些图像、文字、视频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欣赏后以对话、交流来展现。只有通过创造性的对话,才能促进学生的感悟和体验,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给家乡孩子的信》是文坛巨匠巴金在87岁时写的一封信,信中饱含巴金对下一代、对祖国、对人民深切的爱,也体现了巴金谦虚、胸襟宽广、无私奉献的为人。信中写道:“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我们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这个我们办得到,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比维持我们自己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只有为别人花费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一心为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因为学生对巴金知之甚少,笔者便建立“怀念巴金”专题学习网站,让学生在课外了解巴金的生平事迹,阅读《繁星》、《日》、《月》等散文和相关文章的阅读提示与评析,运用BBS交流,初步体会巴金忧国忧民、积极的生活态度。在阅读教学课上,笔者先让学生交流对巴金作品的感受,通过与巴金作品的对话,初步感知巴金其人,可以说网络环境的支撑为学生进一步阅读理解文本积淀情感。接着抓住“什么是生命开花结果呢?”等主要问题统领全文,分别从巴金对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印尼海啸的数次捐款,为图书馆捐书,巴金的著作快乐感言等几方面文字事迹让学生感知,同时出示“贫困地区简陋校舍”、“海啸后的满目创痍”、“巴金灯下著作”图片,让学生想象贫困地区孩子受到巴金爷爷帮助后校舍窗明几净,书声朗朗;海啸灾区人们满怀信心、积极重建家园;巴金在凌乱的书山中,废寝忘食著作……通过文字事迹的补充,对图片想象性的对话,文本中原本短短的几句语言文字,如“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立即变得丰裕起来,鲜活起来。最后让学生对巴金进行更深度的对话――给巴金写一封信,这样一句句真挚的话语便显现出巴金的伟大形象,具有立体感、震撼感。本课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拓展性的对话,学生深刻地感悟、体验到“生命的开花结果”,给自己的人生以全新的启迪,成功地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这种对话质量、阅读深度和语文素养的形成只靠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的理性分析是不能达到的。
虽然信息技术在激发阅读对话兴趣,创设对话情景,拓宽对话空间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教师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阅读对话应围绕一定的主题或具有思维广度或深度的问题引导前提下开展。
2.有些课堂信息技术的利用根本没有让学生相互讨论,或发表见解,或表达情感,缺少了对话过程。信息技术的利用也要注重有效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14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