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 俊
摘要: 本文作者就计算机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自身实践,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合理设计教学目标,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合理进行课程设计,改变现有教学模式,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计算机教学 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
一、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极大的尊重,学生由于积极参与,创造性受到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仅要上好一节课,而且要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发挥聪明才智,获得新的知识。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二、合理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着眼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教师要重视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既要有认知目标,又要有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目标。例如,在教Word应用教程时,我先在大屏幕上演示了一份用Word编辑的很美观、精致的文档,文档中既有形象各异的文字、图像,又有各种不同的表格,学生看后发出惊叹的声音,并且展开了充分的想象,思考着如何来完成这个设计。在浓烈的学习气氛中,我给学生概括讲解Word所具有的强大功能,学生马上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这就为后面授课的顺利进行做好了准备。在这个过程中,我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三、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教师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包括教学心理和计算机教学环境。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只是简单地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和创新的自信心,使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教师还应注意创设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使之与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计算机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其教学应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教师要加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将计算机巧妙地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各学科教学之间应加强联系与合作,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整体提高。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学校应采取措施构建创新的教育环境。学校我可组织网页制作比赛,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并将优秀作品在网络上交流。这不仅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而且可在校园中形成浓厚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氛围。
四、合理进行课程设计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不同,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在进行课程综合设计时,教师要充分挖掘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容,提出恰当的计算机综合设计课题。这些课题应满足如下要求:一要有适当难度;二要在教和学方面富有探索性;三要能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综合设计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总之,教师应利用计算机教学中的创造教育的因素,大胆地让学生自由发挥,挖掘其潜在的创造因子。教师应依据教材改革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设计,以先进理论来展现全新的教学思路,让学生的创造思维与个性长足进步,从而在计算机教学中探索出“创新”教育的崭新天地。
五、改变现有教学模式
现有教学模式大部分仍是“填鸭式”的,存在很多不足,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问题式教学模式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学生通过互相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发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营造“疑”与“思”的良好情境,用疑问开启学生创造思维的心靡,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摒弃影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行为,注意挖掘教材内容中潜在的教育因素,采取问题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宽松、民主、和谐、平等、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情境。教师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设计出针对性、启发性较强的问题,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对于在回答疑难问题时出现的不同主张和见解,教师要“沙里淘金”,肯定其中的合理成分。教师要改变“一言堂”或唱“独角戏”的老方法,还学生以自我学习和钻研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敢于质疑发问、想象猜测,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
六、训练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为走出传统教学中“重求同,忽视求异;重集中思维训练,忽视发散思维训练”的误区,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冲破应试教育的模式和框架,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注重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具体来讲,就是教师要通过挖掘教材中能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一题多变的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的思考信息朝多种方向扩散,提出各种设想、多种解答。如在讲授Windows 2000的目录操作和文件目录属性的设置后,我故意将学生以往建立的文件拷贝到一个隐含的目录中,学生上机时发现自己的文件“不见了”,纷纷提问:“怎么回事?”此时我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他们便找出“被删除、被更名、被设置为隐含属性、被复制到其它目录中后再删除源文件”等多种答案。我再对他们的想法给予进一步分析,肯定其正确的方面,通过这样的学习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近年来,我在计算机教学中还进行创新设疑启思,不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培养他们的收敛思维。收敛思维是指在解题中,尽可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众多的方法进行比较,从中选择最佳方案。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利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开阔思路,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然后在众多的解法中,经过归纳、判断和比较,最终得出一个最优化的结论。我在教学生如何灵活进行文字编辑时,让学生思考用哪种软件对文字进行编辑较好,是Word 2000,还是记事本,或是窗口画图呢?学生充分发挥发散思维,思维活跃。我趁机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进行文字编辑。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掌握得很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了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广泛应用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举一反三,提高了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使学习活动顺利进行。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在教学中的有机结合和应用,更有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今世界,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入。现代教育技术所强调的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为学生将来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21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