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凌云
摘要: 本文就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探讨,以期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数学的影响已经遍及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成为推动人类文明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增强学生有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及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实践与研究,通过多手段教学方法的运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得小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引导合作学习,鼓励创新
合作学习被誉为当代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影响最大、成果最多的领域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自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被广大教师普遍采用。
首先,在实践中,教师要合理组织学习小组。合理的学习小组的组建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条件。首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运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使成员之间具有互补性。组建的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力求均衡,通常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等各一名。其次,选拔并培养小组长。教师可以确定智力水平较高、表达能力较好、表现欲望较强的学生做小组长,也可以采取小组长轮换制,为每一名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但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要对小组长进行有效的培训,以确保有效学习活动的开展。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后应当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使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形成初步的认识,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问题要有价值,有值得合作的地方,学生愿意合作,也需要合作,这样的合作才有意义和价值。
例如我在教学百分数之后,为引导和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需要,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一行共有15人去华山游玩,每张门票50元,现在恰逢假日华山旅游区管理人员推出这样的优惠:一、单独买一张门票享受9折的优惠;二、团体每买5张门票免费赠送一张。你能帮老师想出一个省钱的方案吗?学生经过分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很快就得出了结果。第一种方案:单独一张张买,15×50×90%=675元;第二种方案:团体买10张送2张,剩余三人单独买,50×10+50×3×90%=635元;第三种方案:团体买15张,把赠送多余的3张票拿去按个人票转卖,50×15-50×3×90%=615元。一提到转卖,学生个个情绪高涨,马上就有了第四种、第五种方案……此时,数学已远远不是课堂中的数学了,它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生活,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好处。
在上面这个案例中,教师带领学生适时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带着问题积极地投入到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活动之中,高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这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在学生需要时教师把握时机,适时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就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实践探究教学,探索创新
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主要是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这里,学生的探究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班级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它有别于个人在自学过程中自发的、个体的探究活动。“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即让学生通过进行观察比较,发现、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尝试解答并进行“验证”的过程去揭示知识规律,求得问题的解决。其实质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引导学生独立探究时,教师要放手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这种通过学生动手“做数学”的方法,不仅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数学知识,而且能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如探究“梯形的面积方法”这一问题时,我为学生提供一个纸片梯形,把实际操作策略的选择权留给学生,学生将这个问题转化为一个已知的问题进行推导研究。有的学生将它拆为两个三角形;有的通过割补将它转化为长方形;或者通过再做一个全等的梯形,然后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种开放性的操作策略,不仅有可能促使问题解决,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再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①你打算怎样测量圆的周长?②你觉得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③你会用什么方法来检验你的猜想?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思考,作出各种猜想,并进行验证。
在带领学生实践探究时,教师要让学生在探索中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这对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的培养和数学思维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我设计了问题①:“在一堵围墙旁边,用长为18米的竹篱笆围成一个长方形菜地,你怎样设计?”问题②:怎样围菜地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利用这种解题方法多样的开放式数学问题进行长期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能够大大增加。
三、引入信息教学,促进创新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更加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索,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融合在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集成化的教学环境,如多媒体学习系统、网络资源库、演示环境、智能学习工具、师生交互互动学习环境进行全新模式的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充分表达教学意图;学生可以通过下载学习软件、网上查寻资料,通过电子邮件或BBS等与教师、同学交互联系等方式来探索问题、讨论问题和完成学业,这种不同于传统、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学生既可以向教师学习,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实现学习手段的多样化,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数学教学是思维的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勇于猜想、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我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现代信息技术提供集成化的教学环境,如多媒体学习系统、网络资源库、演示环境、智能学习工具、师生交互互动学习环境等都可以拿来利用到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时,我摈弃以前由教师出示模型、操作示范、归纳方法的教法,组织学生先复习长方体的特征,然后应用计算机技术,出示长方体模型图,通过徐徐的旋转,展示了长方体的长、宽、高,启发和提示学生思考长方体前面、右侧面、上面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如果要求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即长方体的表面积又怎样计算?随着动画型课件的展开,一个长方体的六个面慢慢地展开了,学生看得清楚,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六个面面积的和,生动地演示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这时我再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长方体纸盒剪开(剩下组成六个面的面积,多余的剪去),让他们自己动手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是两人一组,也可以是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接着我利用多媒体技术演示各种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展开图,让学生对长方体的表面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启发学生计算长方体方法有很多种,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如:计算火柴盒面积、教室、水池粉刷的面积,应怎样计算?学生通过讨论,得出计算这些所求面积的方法。整堂课,大家动手、动脑、动口参与新知识的探索,既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又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
总之,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必须在教学思想、方法、过程中不断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思维氛围,正确地启发和引导,让学生有广阔的思维空间,使每位学生都投入到创新活动中。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梁贯成.认知科学・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袁中学,冯明才.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探索[M].白山出版社,2000.
[3]张有德,宋晓平.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若干途经[J].数学通报,2005.
[4]徐凤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5.
[5]刘维刚.训练思维品质增强创新意识[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25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