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语文教学下的个性化阅读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旭东
摘 要: 阅读教学的意义不只在懂得有关语文知识和理解课文,接受课文思想的教育,还在于学会阅读,特别是在阅读活动中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影响着一个人的思维、情感、价值观念,在全方位的活动过程中影响着一个人的素质培养。本文在论述阅读作用的基础上,就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几点应对策略。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培养
阅读是一种领会和感悟文本中的文字内涵与意义的个体认知活动。在阅读中,学生一方面从文本中汲取信息,习练语言,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向文本输出自己既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教学对于学生增长知识、交流思想和提升道德素养水平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新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较高的标准和要求,即要求学生养成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然而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却存在着过于强调教师的主讲地位、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肢解文本等不足,造成了教师或是为语文而教语文,见书不见人,整天带着学生围着几篇课文转圈;或是为应付考试而教语文,使语文阅读教学囿于“字词句语修逻”的识记,脱离生活实际。这样的教学无疑只会使语文阅读教学之路越走越窄。因此,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要求我们必须更新阅读教学理念,不盲从各种思想和声音,寻找一条真正关注学生个体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与精神成长的语文阅读教学之路。
一、阅读的作用
1.积累知识。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最好的老师。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涉猎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的各个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当今时代,新兴科学、边缘学科不断涌现,知识不仅是学业的基础,而且是技能的催化剂。我们要吸收新概念、新知识,就要多读书,广纳百家之言,加强知识储备。如果某一知识领域欠缺,就可能在工作中出现某一方面知识性的错误。司马迁为编《资治通鉴》,“遍阅旧史,旁采小说,简牍盈积,浩如烟海”。屈原的《天问》一口气提出172个问题,天文地理,博物神话,无所不涉,显示了作者的丰富学识。要使自己渊博富有,学生就要认真读书,旁学杂收,广取博览。华罗庚曾说:“天才在于勤奋,读书在于积累。”可见读书学习是积累知识的好办法。
2.丰富语言。
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基本功是每一个现代社会的有文化的人都应该具备的。而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是书面语言的宝库,它们的语言准确、精炼、规范化,极富于表现力,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语言基础。学生广泛涉猎,大量阅读,进而精读、品读,是丰富自己的语言,培养良好语感的重要和必不可少的手段。
二、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首先,教学目标过于单一。为应付高考,教师多将目标集中在知识技能的获得上,而忽视了德育目标、情感目标、美育目标在阅读教学中的落实,学生的个性情感得不到发展。
其次,教学内容上忽视学生主体的需求和特点,没有从学生心理特点和学生阅读兴趣出发来理解和挖掘教材内容。
最后,学生个体学习存在差异性,而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常用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衡量千差万别的学生,抑制了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和个性化的体验、理解与表达。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1.充分利用课外阅读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热情。
(1)搜集读书名言,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举不胜举。“我身上所有一切优秀的品质都要归于书籍”(高尔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学生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的过程,就能激发阅读兴趣,提高对读书意义的认识过程。在搜集读书名言的过程中,学生感悟到读书的好处,课外阅读的热情也就随之高涨了。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学生选好读物,引导学生读好优秀的课外作品。中学生的思维已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用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举一反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涉及相关资料,教师都应该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我们还可以以单元为板块,在课内搭建课外阅读的平台,根据单元主题为学生推荐同一主题的其他名篇,或同一作者的其他篇目,或为学生推荐相关网站。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就会期待大增,兴趣渐浓,热情高涨。
2.加强阅读方法指导,提高学生阅读质量和效能。
我们必须教给学生课外阅读方法,避免学生盲目、随意性阅读,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和效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课文,实行精讲多读,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自觉性。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独立阅读的方法,在课外阅读中能自主地进行阅读,丰富了语文材料,扩大了知识面。进行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提高理解能力是一个从肤浅到深刻,从理解不确切到确切理解,从被动记背结论到主动思考理解的过程。因而,教师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是学生理解阅读内容的有效途径。
3.关注学生的个体感知和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作为关注学生情感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做到使学生“披文入情”。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评价作品中的人情美、形象美、图画美及幽默美,从美的事物中找到情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借诗移情、借文传情、化景设情,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情感互动活动中去,关注学生的个体感知和情感体验,创设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以心施教、以情激情,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共鸣,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活跃、振奋的积极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感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了提高学生感悟能力的重要性。但是,感悟是有层次的。不同的学生阅读同一篇文章,感悟的深度不同;同一个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感悟的效果也不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思考、探究、质疑,将感悟引向纵深。而且,感悟的方式是多样的。读尤其是诵读,固然是感悟的最主要方式,但还有听、说等其他方式。听别人朗读,和他人交流阅读心得,学生也会加深感悟的深度。此外,语文阅读教学还需要适当的语言训练分析,来强化读者对文本感悟的深入。
总之,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作者、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我相信,只要全体语文教师都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并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并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引导下进行教学,学生一定会以崭新的姿态去面对,语文阅读教学一定会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刘欣.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实践与探索.经营管理者,2009.4.
[2]赵大柱.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反思与探索.吉林教育,2007.10.
[3]岑世赞.浅论高中语文阅读的作用与方法.科教文汇,2008.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29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