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升本院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调查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郭 磊
摘要: 目前,河南新升本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因此,在这些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是相当必要的。本文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
关键词: 河南新升本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调查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普遍关注,成为制约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突出难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相对薄弱是不能回避的重要原因。目前河南新升本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还是集中在宣讲就业政策、提供就业信息、培训求职技巧、办理就业手续等传统方面上,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调查显示,河南新升本院校在校大学生目前普遍没有一个清晰的自我认知和职业定位,总感觉在学习中缺乏方向感,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无所适从,所以也就很难在学生阶段积累起足够的职业素养,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在毕业时找不到理想工作几乎是必然的。
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没有规划,起码是没有进行过科学、明确的规划,缺乏必要的相关知识来谋划未来的职业发展,这种情况必然导致大学生对就业的提前准备不足,进而严重影响就业结果。
在就业压力日趋激烈的今天,要破解这一难题,高校就要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不能走形式、搞短期行为,而要积极探索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职业发展问题。从国外的成功经验来看,比较好的办法是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把帮助大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和技能作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内容,以此提升大学生就业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就目前来看,在我国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和实践的主要是社会咨询、培训机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高职院校开设较为普遍,而在普通高校则大多作为人力资源、劳动与社会保障等专业的专业课开设,真正面向所有大学生、发挥职业指导作用的此类课程开设很少,地方新升本院校几乎都没有开设该门课程。由于办学时间短、知名度不高等客观原因的存在,河南新升本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因此,在这些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面向市场、充分准备的意识和技能,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是相当必要的。
通过走访专家、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笔者对在河南新升本院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生需求情况、基础条件、课程设计模式等问题作出了调研分析。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作用和沿革
职业生涯规划也被称作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在对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特长等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一个人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计划安排,制定相应的学习和培训计划。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在于能够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学会运用科学方法,采取可行措施,发挥个人专长,开发自身潜能,克服生涯发展困阻,增强职业竞争力,最后实现职业目标,获得事业成功。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理论基础是萨帕(Super)的生涯发展理论,它是职业指导,但和早期以帕森斯(Frank.Parsons)的人职匹配理论为基础的“职业指导”的内涵不尽相同,它的内容更丰富,提法更科学,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就业指导”。应该说,“职业生涯”概念的提出意义重大,与早期的“职业指导”相比,它的关注重心从“职业”转向作为主体的人,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和其对生涯道路的选择;它不仅关注一个人的职业,更是阐述一个人的生活形态。而生涯规划的核心理念正是在了解自身和职业世界的基础上,尽量为自己选择合适的工作位置,注重人在自身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安排”或“指导”。
职业指导的概念和实践早在十九世纪末就已在国外出现,但很多人并不清楚,其实职业指导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并不晚。早在1916年清华大学校长周寄梅先生就首次将心理测试手段应用在学生选择职业的过程中。1919年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社刊《教育与职业》杂志上发行了《职业指导号》,黄炎培在介绍语中把职业指导提到这样的高度:“我仔细想想这个职业指导,简直是职业教育的先决问题了。”1920年,中华职教社成立了职业指导部,组织力量对当时的社会职业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开展了一系列职业指导活动。1927年,中华职教社又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为社会服务的职业指导组织――上海职业指导所,并于1929年成立了海外职业指导部,此后各地又陆续建立了一批职业指导所。但在旧中国,经济凋敝,民不聊生,职业指导没有用武之地,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和就业的统包统配等多种原因,职业指导的作用没有被重视。但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职业指导获得了越来越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且其内涵和外延也顺应社会发展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今天,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使职业指导的作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作为重要就业群体的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则有着急切而强烈的需求。
二、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需求情况的调查
以2000年升本的豫北某师范类高校为例,针对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认识和需求状况,笔者采用访谈、问卷的形式,调查了文、理、教育、管理、法学、艺术六个学科门类的约160名学生,覆盖了4个年级、18个专业,调查结果如下:
(一)学生普遍关注所学专业的发展和就业形势,从刚入学就是如此,且关注度在逐年增加。一般认为,只有高年级学生甚至只有毕业生才关注就业,但调查结果显示并非如此。就新生而言,一方面该校每年录取的新生中非第一志愿的考生占很大比例,在入校学习一段时间后,部分新生希望调换专业,而转专业的主要标准就是符合自身的特长和就业前景好,但这部分学生常常对自身特长和相关专业的职业内涵、就业前景严重缺乏了解,渴望获得相关知识和信息。另一方面对所有新生而言,大学往后的专业学习如何安排,应该怎么了解自身,如何确立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诸如此类的问题严重困扰着他们。所以,新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需求度非常高,这种情况也符合课程的性质和作用。
(二)目前半数以上受访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有模糊的了解,对其作用有初步认识,几乎所有受访学生都想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但普遍没有从课程以外的途径主动进行过系统的学习。据此可以判断,如果学校不安排该门课程,绝大多数学生将不能掌握职业生涯规划技能。
(三)所有受访学生均对目前的课程开设状况不满意,反映所在院系没有开设过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没有发放过专门的教材。我们联系了河南省其他三所与该高校差不多同期升本的学校,反馈是:没有开设专门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没有主讲该门课程的教师,没有成立教研室。
(四)受访学生中的毕业生普遍在四年级开设的就业指导课中接触过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但多是一带而过,只是知道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应当有所规划,但具体如何规划却不甚了了,更加没有在教师的辅导下进行过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
(五)受访学生中只有教育、心理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曾借助相关量表了解过自身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职业倾向、兴趣爱好等,对自身有一个比较客观、科学的认知;其他学生基本只通过自己的主观感觉或周围家长、老师、同学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基本没有做过有关的测试,当然也就更加不可能真正了解自己适合从事什么样的职业。
(六)八成以上的受访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当在大学四年都开设,课程要有实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帮助每个学生作出初步的、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此外,课程应当帮助学生对大学生活作出整体规划,尤其是对专业选择、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发展要起到指导作用,从而为踏上职业之路做好充分准备、打下坚实基础。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河南新升本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情况很不理想,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高校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很多,需要时间来解决,对河南省新升本院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基础条件还需进行专门的分析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36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