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探究性阅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 华

  阅读是融合了语言、心理和文化的复杂的活动过程,是阅读主体对阅读课题的交流。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通过写作者的对话,探究、发现自己对世界的观察。然而,目前有些教师对此认识很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偏离探究性理念。
  
  一、初中语文探究性教学实施的误区
  
  对于新课改的要求,往往有很多教师在理念上接受了,但在实践上却存在很多的问题。
  有的教师只是把探究性阅读当成课堂的装饰去演示,表面上看起来很精彩,但没有多大的意义。这样的探究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带来很多的问题。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时间久了,自然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也就厌倦了。可见,这是相当糟糕的做法。教材只是供教师教学的一个资源,教师无论任何时候在教学中,都要以学生为本,而不是以教材为本,这样才能增强探究性。
  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要让班上所有的学生都参与。教师要注意不让那些没有基础的学生或者思想开小差的学生被遗忘掉。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可是,现实的情况却并非这样,很多教师事先设计好几个问题,在课堂上顺手拿来使用。这样的问题,虽然有的有趣,但却并没有把全体学生都照顾到。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始终只是“过客”,所以,教学收获将大打折扣。
  既然探究性阅读教学所提倡的是阅读教学,不少教师就错误地认为,所有的文章都要安排这样的活动。
  
  二、探究性阅读教学是必然的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要在小学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教学,同时编排也要考虑到这点。初中的语文教学在继续培养学生的兴趣的同时,对学生的文学素养的提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只有传统的授课方法,学生是很难接受的,这是违背教材的编写意图的,根本就不可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更不要说去培养人才了,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阅读教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三、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方法探究
  
  (一)教师要联系学生实际提问。
  教师的提问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教师所提问的都是他们所能接触的事物,能感知到的事物和生活实际,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感兴趣。教师应利用课堂提问这一有效手段巧妙地启发学生。教师还应根据教学目的,联系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精心备课,设计课堂提问,难度要适中,所提问题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也就是说,问题提出后,不是让学生随口而出,而必须经过思考后才能回答。教师还应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扬起他们思维的风帆,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的课堂提问,才能将学生的“脑袋”启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发动起来”。一篇课文应该怎么上,很难有个固定的方法。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只有不断地摸索才能探索出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
  
  (二)提问要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指教师所提的问题的难易的合理把握,学生接受知识程度的把握。先易后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这样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铺路搭桥,层层推进的递进方式,不仅能非常容易地解决问题,而且能使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纵深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把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从而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否则说什么也是毫无意义的。教师教学语文前,先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
  
  (三)抓住时机,深入提问。
  抓住时机是一个无言的时间段,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故意推迟说话的时间,给学生以一种神秘感觉。实践表明,若教师在学生作答后立即肯定或纠正学生的回答,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思考的机会。我们可以延长6秒的时间,给学生以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要知道,时间是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思考空间的。使更多的学生回答问题并主动发问。对于学生回答正确的问题,教师要步步紧逼,穷追不舍,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使学生触类旁通;要把学生复杂的答案简明化,深奥的直观化,浮浅的纵深化,使学生的回答完善化。对于回答困难的学生,教师不可直接奉送答案,要做到投石激浪,点拨导引,或者分化瓦解分成若干个小问题,设路标,让学生去探讨。对于学生暴露出来的错误,教师不能直接指出错误,要启发学生主动发现错误,或者让学生对错误答案展开讨论、反驳、补充,教师合理操作,使学生在论中长见识,在论中辨正误,主动纠正错误。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知道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究性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有效的设计问题,并看准时机来提问,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探究性阅读教学,初中语文教学将会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一定会让我们的语文教师倍感欣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43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