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万紫千红总是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胡加玉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自主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要彻底摒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积极信息,引领学生思维上。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关键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变一潭死水、死气沉沉的课堂为姹紫嫣红、快乐活泼的课堂。
  
  一、“万丈高楼平地起”,利用原有的生活体验导入新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就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例如,在教学“角”的概念时,我们可以借助学生都熟悉的钟表、墙角、圆规等生活题材,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角有几个顶点?什么叫做角的边?角有几种?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加深理解教材所学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
  例如,在教学《认识分数》时,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
  师:我们知道,一个苹果可以用“1”表示,那半个苹果怎样表示?(出示半个苹果)
  生1:0.5。
  生2:一半。
  生3:半边。
  生4:二分之一。(师板书1/2)
  师:1/2可以表示一半,0.5也可以表示一半,就像分西瓜,你一半,我一半。那对于这样一个分数,你知道它叫什么数吗?
  生:它的名字叫做二分之一。
  师:它叫二分之一,是一个分数。(板书:分数)大家对1/2有一点了解了,知道它是一个数,一个分数,是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两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这是一节概念课,我用半个苹果为切入口,以“1/2”为贯穿课堂教学的主线,从分数本身的意义出发,引导学生建构结构化知识。同时,在已有经验和数学化思维联系上合理迁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体验等活动,在教师的引导和探寻中理解分数的意义。
  
  二、“纸上得来终觉浅”,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的墙上写有这样的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记;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教学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能力。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这一课,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1.每个孩子拿出一个苹果,通过把苹果切成两半,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什么是面和棱。
  2.每个孩子拿出一个长方体的盒子,观察、讨论长方体有几个面、几个顶点、几条棱,以及面与面、棱与棱之间的关系。
  3.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引导出长方体的特征。
  4.揭示长方体的长、宽、高,让学生拿出数学书,通过数学书的旋转从不同方位感受长、宽、高。
  这样设计,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了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启迪了思维发展,达到了既增长知识又提高技能的目的。
  
  三、“真亦假时假亦真”,设置认知冲突提高学生学生学习效率。
  
  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道练习题: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接着让学生交流:为什么相等?明确可以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来推导。接着让学生判断:两个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相等,两个不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不相等。很多学生因为前面的思维定势,认为是对的。我不急于表态,而是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举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深刻地体会到:两个不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又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四、“万紫千红总是春”,因材施教,让每一朵花都有绽放的理由。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我在教学时根据班级学生学习的差异性,设计练习题时努力做到“上不封顶,下不保底”。
  例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了这样四个题目:
  1.车站堆放36吨货物,运走了1/4,运走了多少吨?
  2.车站里堆放一批货物,运走了1/4,恰好是10.8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3.车站里堆放一批货物,运走了1/4,还剩25.2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4.车站里堆放一批货物,第一次运走了全部的1/4,第二次运走了全部的1/5,共运了7.2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在练习时,让学习程度中下水平的学生做第1、2题,中上水平的学生在做完1、2题后,再开动脑筋做第3、4题。这样,不仅多数学生能“吃得了”,而且少数学生能“吃得好”。在课后的练习中,我也经常采用这样的方法,给有能力、学习好的学生留一些难题,中下水平的学生留一些较简单的习题。
  总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问题情景和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使课堂教学呈现一派欣欣向荣、姹紫嫣红的绚丽景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53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