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时间观念差异对中德商务谈判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匡 洁

  摘 要: 时间观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不同文化的时间观念影响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正常交往。因此,分析中德商务谈判时出现的时间观念的差异和冲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有利于中德双方的经济合作和交流。本文试图围绕时间观的文化差异,来分析时间因素在中德商务谈判中产生的种种影响,为中德跨文化交流减少该类冲突提供借鉴。
  关键词: 中国德国 时间观 商务谈判 融合和统一
  
  一、时间观的文化差异
  
  时间观念是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文化之间的差异必然导致时间观念的冲突,然而不同文化之间的时间差异绝对不能普遍化,只能说在某一种文化中存在某种相对明显的时间倾向。下面就从三种不同时间倾向说明中德时间观的文化差异。
  1.单向时间与多向时间的时间倾向
  人类学家Hall根据他的观察把人们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单向时间,一类是多向时间。他认为,大多数西方国家的人属于单向时间文化,而东方和拉美地区的人们属于多向时间文化。[1]
  遵守单向时间的人们把时间看成一条可以切割成一段一段的直线,强调时间表和日程的周密安排。德国文化属于单向时间倾向文化,德国人严格守时,在同一时间只做一件事,制定的计划具有高度约束性,即使事情在安排好的时间内没有结束,也必须停止,不能影响下一项安排或让下一个人等候。多向时间倾向的人们习惯在同一时间做多件事或至少和另一个人一起做事,强调人们的参与和任务的完成;为了维持和谐的关系,人们常常采取一种灵活的时间模式,不强调一切都按照时间表,制定框架性的计划,计划可临时改动。持有多向时间倾向的人们不重视预约,要找人可以随时登门拜访,有时约定了时间以后,来访者又可能到时不来。
  2.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倾向
  在现在、过去、将来这三个相关的时间向度上,世界各民族的指向并不相同。一般来说,历史悠久的民族倾向于过去的取向,他们崇拜祖先,尊重历史,对未来没有像对过去那样感兴趣,因为它是不可知的,没法捉摸的。中国人的时间观是典型的倾向于过去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治学上提倡“信而好古”,在治国上主张以史为鉴,人们对过去怀有鲜明的崇敬,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往往是今天做事情的重要参考。“姜还是老的辣”,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把教师称之为“老师”的缘故。
  德国人极少回顾过去,一切着眼于现在和未来,因此现在和未来的时间取向是他们重要的价值观念。人人机会均等,历史无足轻重,只要努力奋斗,就可获得成功。他们认为未来是可以驾驭的,或至少是可以受他们影响的。现在发生的一切只不过是为更美好的未来做准备而已。人们普遍认为变意味着进步,新事物总是优于旧事物。
  3.线形―圆形的时间倾向
  持线形时间观的人们认为时间是物质形态普遍固有的延续性和一般顺序的统一性,它反映事物形态序列不断更新、延展、流动的过程。[2]德国人的时间观是线型的,也就是说,德国人的行为方式是一步一步进行的,他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一个严格的区分标准。在德国工业化的社会中,人们认为时间是有始有终的,某个特定的时刻都是时间坐标上的一个点,两点之间的空间就是一段时间。所以德国人使用时间是十分精确的,凡事喜欢精确到每分每秒。持有这种时间观念的人们认为时间是一种稀缺资源,有一种时间的紧迫感和对时间流逝的紧张心理,因此他们必须试图充分利用时间来完成他们计划的事情。工作时他们既不会打扰别人,又不愿被别人打扰。
  持圆形时间观的人们认为时间是可以循环的。这种圆形的时间观受到自然现象的影响,比如日夜交替、四季更迭、潮起潮落和植物的周期生长等。中国人和古希腊罗马时代都坚持这种循环的圆形时间观。
  
  二、时间观差异对中德商务谈判的影响
  
  谈判前德国人喜欢做时间计划,定好议程,并严格按照计划行动,一个一个地解决问题。德国的秘书会把谈判前每一天、每一周甚至是每个月的计划安排清楚,并提前告知其他相关人员。德方的谈判者都会携带一个小记事本,在本子上记着谈判时的工作安排,如:谁在什么时间内讲什么,研究什么,决定什么。科学的安排时间对于德国的谈判者是十分重要的。科学安排时间就是充分利用时间,就是提高单位时间的利用率。中国人通常期望建立长久合作关系,乐于感情投资,因此不少中方的谈判者会在谈判前花相当多的时间去了解对方的相关信息,并投其所好,送点小礼物,或通过宴请对方,以此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以后的谈判奠定和谐的关系基础。
  谈判时德国人非常看重准时,认为准时是一种基本礼貌,也是有责任感的体现。不按时守约,不仅浪费了双方的时间,而且是缺乏诚信的行为。倾向于线型时间观的德国人在谈判的各个环节都想要尽量缩短谈判时间,他们不喜欢停下来或者保持沉默。他们习惯了集中精力、力争使每一场谈判都能速战速决。对他们来说,要衡量一个谈判的进程如何,就是看解决了多少小问题。而持圆形时间观的中国人常常用长远的眼光和系统的方法,希望能够充分了解议题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通常比较注重合作的促成,而对完成谈判的时间长短不会有非常严格的限制,不愿将整个谈判割裂成一个个单独的议题去分别进行讨论。对中国人来说,同时讨论几个议题是正常的,他们不会严格遵守议程,可能会将德国人已经解决了的议题重新提出来讨论。此外,中方也喜欢在饭桌上进行谈判,在推杯换盏中边吃边谈,所以商务活动进展缓慢。谈判时中方对于时间的模糊使用也往往会导致中德谈判时的冲突与误解。中方谈判时使用时间比较随意,灵活性强,喜欢把“不久”、“马上”、“有时候”、“一会儿”等不确切的字眼挂在嘴上,这往往使得德国人摸不着头脑,认为中国人没有诚意进行商务合作。
  谈判后,对于德国人来说,谈判合同的签订意味着谈判的结束。对于中国人来说合同的签订不仅仅意味着双方商务关系的初步建立,也意味着人情关系的建立。因此中国人在合同签好后更讲人情味,对待已签订好的合同也表现出很灵活的态度,如果有必要,即使已经签订好的合同也可能被改变。
  
  三、中德时间观念的融合和统一
  
  人们的时间观是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长期慢慢形成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但它们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德双方的时间观念正在朝着统一的方向前进。
  1.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同文化背景人们之间交往的日益增多,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也在不断更新。中国人的时间观念、生活方式发生了不少的变化,旧的时间观念受到了冲击与挑战,一种全新的时间观念正在形成之中。“时间就是金钱”这种西方的价值观现在也被很多中国人所接受。“一寸光阴一寸金”,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不论哪种文化都应该珍惜时间,将时间用于有意义、有价值的事物上。
  2.中国人古代也有惜时如金的观念。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而中国的俗语“欲速则不达”在德语中也有相应的表达:“Eile mit Weile.”在生活节奏紧张的当今社会,任何一种时间观都有可以借鉴的地方。人们在利用时间时要找到速度和效率,转变和维持的平衡点。只有找到时间的节奏,人们才会从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同样在跨文化交际中懂得利用时间的人才是有智慧的人。
  3.随着跨文化意识的深入,中德双方已经意识到当观念不同时,双方应该本着相互尊重、入乡随俗为原则,这是避免交际摩擦的有效手段。在德资企业里,中国职员应该入“乡”随“俗”,尊重德国人的时间观念,改变自己
  的中国式时间意识,以适应在中德合资企业的工作。
  
  四、结语
  
  时间作为跨文化交际中一种非言语因素,影响着人们的交际效果,一定的行为又反映一定的时间观,传递关于时间观的某种信息。因此当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交往时,都应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努力避免由于时间观的文化差异所引起的冲突与障碍,从而使交际达到人们预期的目的。中德企业员工在时间观念上的上述差异,表明在两种文化背景下,双方若想进行合作,需要的不只是良好的合作愿望,还要有对彼此文化的深入了解,比如对中德双方时间观差异的了解。只有这样,中德双方才能达成顺利愉快的合作。
  
  参考文献
  [1]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
  [2]汪天文,王仕民文化差异与时间观念的冲[J].学术研究,2008,(7).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59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