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愉吟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教育体制不断深入的改革,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递增,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目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如何认识大学生就业困难产生的原因,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是摆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者面前的紧迫任务。大学毕业生包括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就各有不同,本文着重从“共性”和“个性”两个角度分析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指导对策。
  关键词: 高职院校毕业生 就业困难 原因 指导对策
  
  中国高等教育经过近十年的大规模扩招,已经由“精英化”教育迅速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计划招生数逐年增多,高等教育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局面。然而,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带来了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剧增,据统计,200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是106万,2007年则达到495万,7年间翻了两番多,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更是达到610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中,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各高职院校的工作重点。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共性原因
  
  1.全国就业形势的根本性转变。
  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的就业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再加上国家人事制度和其他社会制度改革、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的开展,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来城务工,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压力越来越大,“皇帝女儿不愁嫁”已事过境迁[1]。不同于精英教育阶段的国家统包统分的措施,现在的大学生就业主要依靠“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来落实就业单位。大学生就业也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大学毕业生同层次间挤占岗位的效应呈增强趋势,不同层次、专业相似、不同学校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同质竞争,导致了研究生不断挤占本科生岗位、本科生挤占专科生岗位的现象的出现。高职院校毕业生作为专科毕业生的一种类型,在大学生就业中逐步沦为“困难群体”和“弱势群体”。
  2.企业用人“高消费”现象的影响。
  在人才的招聘和选用中,部分企业存在用人上的“高消费”现象。这种“高消费”现象一方面体现在追求高学历上。大专生可以做的工作宁要本科生,本科生可以做的工作宁觅研究生,有些用人单位甚至打出“欢迎研究生,考虑本科生,不要专科生”的旗号[2],对大专毕业生不屑一顾。这就造成学历层次低的专科生就业困难的程度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部分用人单位在注重高学历的同时还十分看重名牌高校毕业生,对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不屑一顾。而绝大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都来自普通高等院校,在与名牌高校毕业生的竞争中备受用人单位的冷落,屡屡遭到求职就业方面的挫折。
  3.就业期望值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矛盾。
  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等教育阶段,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其人才培养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绝大部分高职毕业生毕业后必须进入基层工作,从第一线的工作人员做起。然而,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却不愿意面对或接受这一现实。他们和绝大部分本科生、研究生一样有着相似的就业期望值,希望到环境舒适、工作轻松、待遇丰厚、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工作,不愿去经济欠发达地区,不愿去生产第一线工作,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就业观念陈旧,择业定位偏差。就业期望值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矛盾使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更加突出。
  4.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技能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落差。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在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应该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积极开展切实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职业技能。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高职教育飞速发展,对教育、教学质量产生了影响:部分高职院校的实验设备落后,教师超负荷工作,导致学生的实践课程水分颇多,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有的也只是走形式。最终导致许多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技能水平不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差,与企业的用人需求不相符合,造成了高职毕业生“理论比不上本科生,技能比不上中专生”的尴尬现象,从而加深了其就业的困难程度。
  5.金融海啸的冲击。
  2008年9月,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渗透到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金融海啸影响了美国的实体经济,而作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美国实体经济的疲软,则直接造成我国的出口企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大批外企倒闭、迁移或收缩,国内中小企业特别是制造型出口行业面临缩减规模甚至倒闭的威胁。而到外企或国内中小型企业灵活就业是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因此,金融海啸的突至,使外企、国内中小型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人才需求量急剧下降,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来说,这场金融风暴毫无疑问让他们本就艰难的求职路走得更加艰辛。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个性原因
  
  1.求职就业能力不足。
  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存在求职就业能力不足的现象,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1)部分毕业生性格内向,毫无面试技巧,不善于表达自己,不善于与人沟通,在参加面试时过度紧张,无法表现出自己的特长和优势。(2)依赖心理过重。在就业过程中,一些高职毕业生把就业希望寄托在学校、父母或亲戚身上,寄希望于拉人情关系完成自己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表现出消极等待的心理,缺乏把握时机创造机会的主动性。(3)信心不足,缺乏竞争主动性。高职毕业生求职中必然会出现与本科生同场竞争的局面,而在与本科毕业生竞争时,高职毕业生往往容易信心不足,出现“不战自败”的现象,主动放弃竞争工作岗位的机会。(4)自我判断失误。部分高职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的认识,在求职就业时毫无方向,出现了盲目从众的现象。
  2.身体缺陷引起就业心理障碍。
  部分高职毕业生身体存在大小三阳、色盲、色弱等身体缺陷,而这些身体缺陷往往会成为他们求职就业的一大障碍。企业招聘时所设的“身体条件要求”的门槛往往将他们拒之门外,使他们形成焦虑、恐惧、自卑甚至自暴自弃等心理障碍,在经历几次求职失败后,便很容易产生就业抗拒心理,甚至产生绝望心理。
  3.专业冷门引起的就业困难。
  目前就业困难,而专业冷门无疑是雪上加霜。冷门专业的高职毕业生往往在看到就业市场寻求自己专业的单位少、待遇差或在求职中遭冷遇之后,产生了就业前景惨淡的悲观失望情绪。
  
  三、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对策
  
  1.构建多维度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
  要做好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首先就必须构建多维度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构建多维度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开设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主渠道和主阵地,对大学生就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3]。高职院校在进行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时,必须进一步结合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特点,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用人需求、金融海啸带来的就业困难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使高职毕业生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提前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并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在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过程中,还应注重增强学生收集就业信息的能力、制作简历的能力,应加强面试技巧的训练和就业政策法规的培训,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加强就业指导师资力量,大力培养职业指导师。
  在西方发达国家,就业指导工作一般都是由职业指导师、人才测评师等专家完成的,就业指导成为一个专门的职业。而我国的就业指导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具备职业指导、职业辅导资格的老师相对较少,一般由党政干部、辅导员来兼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就业指导、职业指导的有效性[4]。在高职院校中,就业指导师资力量更为薄弱,大部分就业指导工作都由辅导员老师直接担任,而辅导员队伍大多呈年轻化趋势,无论是从理论角度看,还是从实践角度看,专业化程度都远远不够。因此,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强化就业指导的师资力量,大力培养高能力、高素质的职业指导老师。
  (3)丰富就业指导形式及内容,增强就业指导实效性。
  部分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仍局限在简单、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上,形式单一、内容空泛,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收效甚微。高职院校要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力度,就必须进一步丰富就业指导的形式和内容。可通过举行简历制作大赛、面试技能大赛、就业政策法规知识竞赛、模拟招聘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增强学生的求职就业能力;可邀请知名企业经理、往届优秀毕业生等到校举行就业讲座或交流座谈会,提高学生对企业及社会人才需求的认识。
  2.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在对自我和职业世界认知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技能、兴趣、性格、价值观,结合社会环境分析,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以及要达到的职业目标作出方向性选择,并制订出实现目标的可行性实施方案。完整意义上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应该是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中心的全方位的就业指导[5],职业生涯规划注重“以人为本”、“人职匹配”,强调与学生的职业发展愿望相结合、与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相结合、与社会和市场的需求相结合。因此,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学生尽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建立就业困难群体导师负责制,加强就业困难群体的个性指导。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个性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基本上都是针对大众、针对群体所开展的,针对性较差,无法实现对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个性指导。高职院校可建立就业困难群体的导师负责制度,建立就业困难学生档案数据库,重点分析这些学生就业困难形成的个性原因,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就业困难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解决部分高职毕业生求职能力不强的问题,指导毕业生正确认识自己,消除依赖心理,树立求职就业、勇于竞争的信心。建立就业困难群体导师负责制还可重点解决由于身体缺陷或专业问题引起的各种各样的学生就业心理障碍问题,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防止心理障碍进一步发展成心理问题,从而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4.大力发展实践教学改革,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职业技能。
  要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核心就业竞争力,其中的一个关键点是要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其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因此,高职院校要大力实行“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2+1”等实践教学改革,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工作中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指导学生在实践中看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给学生提供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另外,大力发展实践教学改革,还可以让学生亲临工作现场接受职业指导,接受职业训练,了解与其今后所从事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并扩大眼界,从而大大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自我判断能力,提高其职业技能。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纷繁复杂的就业市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老师必须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分析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共性、个性原因,并采取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指导对策,提高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实效性,从而保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张振军.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6,(6).
  [2]曹欣荣.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与对策.邢台学院学报,2005.9.VOL20,(3).
  [3]王贤来,刘海涛.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建设、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1)总21期.
  [4]朱国平,赵允玉.论大学生就业指导向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转变.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VOL10,(1).
  [5]高香,赵志玲,王振.浅谈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0.VOL1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69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