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学生养成阅读历史课本的习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温玉荣
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过程。学会阅读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终生发展。而阅读又是一种技能,“要达到真正理解的地步,是要经过练习的”。阅读课文是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途径,指导学生阅读好课本,是教会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首要环节。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养成阅读历史课本的习惯呢?
一、学会阅读方法
1.圈画批注的方法
即对课文中一些重要知识、不理解的地方、感受深的地方圈点标记,做些批注。这样不但能调动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而且能使阅读内容重点突出,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和记忆。在复习时,这些圈画批注还起着辅助阅读的作用,能迅速唤起对旧知识的回忆,增强复习效果。例如学了“文艺复兴”后,可在书上注出其起止时间、兴起前提、指导思想、实质、代表人物、意义等。
2.深究阅读法
有些学生看书容易一带而过,流于形式。因此要求学生阅读历史课本要咬文嚼字,深入分析,仔细斟酌,反复推敲,力求深刻理解。例如:当学生阅读到“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在世界许多地区展开,美国、德意志、意大利、俄国和日本等国家通过不同方式,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时,可以问学生:句子中“不同”表现在哪里?为何会有这种不同?由此突出了各国的特点。
3.质疑阅读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想鼓励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着力点就应是“问题”。没有问题的教学,就不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多少痕迹,更不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开始时学生可能不习惯思考,不会提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主要围绕以下方面进行质疑:首先,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设计问题,课上师生共同解决,逐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其次,对老师在教学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提出质疑。教师是“权威”,但教师的话并非句句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教师个人知识能力及认识的局限性,他们在教学中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提出质疑,通过师生交流甚至争论解决问题。再次,对相关学习参考资料、练习题提出质疑。当前各种教学参考、学习辅导资料、习题让人目不暇接。第一,要求教师慎重选择;第二,也对学生提出了分析鉴别能力的要求。即使是“权威”的课外资料,在学习和使用中也会经常出现某些问题和矛盾,如辅导资料与教材有矛盾或不同的参考资料有冲突,而习题的答案更是存在种种错误。学生在使用这些资料时要学会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通过教学交流寻求解决,等等。
4.操作阅读法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总是与感情经验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而动手操作是建立和再现感性经验的主要手段。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时,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有利于激发他们在历史学习中积极向上的意识,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活跃了思维,而且巩固深化了其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掌握。例如:根据教材专门设计一些需动手做一做的活动,以培养和锻炼学生在收集和整理素材、设计和绘制图表、撰写分析报告,以及运用电脑进行多媒体制作等方面的动手能力。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只是一名忠实的听众和简评员。三尺讲台不再是老师一人的天下,而是学生尽显才华的舞台。相信学生,让学生放手去做,你就会为他们在活动中迅速地成长起来而惊叹。但教室的空间也是有限的,教材仅仅是一个载体,教师的任务是要用“活”并超越教材。这尤其需要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就需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积极地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增长才干。
二、掌握阅读内容
1.读目录
目录是全书的缩影和提纲,纵览目录,思其所云,构成轮廓,可初获印象。如果把目录比作一根“链条”,章、节就是“链条”上的重要环节,环环相扣,安排紧密。抓住这根“链条”,就能掌握全书的总体结构和基本体系。
2.读课文
阅读课文是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途径。课上教师出示预先设计的阅读提纲,提出明确的要求,组织学生阅读。这种方法学生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过程。等学生慢慢接受后,再让学生自己制定出阅读提纲,这是读课文的关键一环。
3.读插图
历史插图如人物画像、人物活动、历史文物、名胜古迹等,能生动具体地补充和说明教科书的重点内容。学习时要注意辨别插图的特点,分析插图的结构,掌握插图的要点。学习中应做到有图必读,有图必识,有图必析,以加强形象感。
4.读练习
练习既可使学生获得新的技能,又可促进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深化,为教师提供反馈信息的重要依据。教材的练习,往往是本课的基本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精心设计一些练习,这些练习是与本课知识相近或相关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目的是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的网络中,促进知识的巩固和思维的变通。学生在预习、听课、复习时均应认真阅读,做到心中有数。
培养学生阅读历史课本的习惯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教育者有整套计划、步骤,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因势利导,长期训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71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