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公选课建设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 比 胡召宇

  摘 要: 高职院校加快发展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底蕴的创造教育,重要途径之一是加强公选课的建设。高职院校公选课存在着诸如管理不严、学生选课冷热不均、盲目选课、逃课严重和考核简单的问题,削弱了公选课课程开设的意义。本文提出提高教学质量,需要从课程开设、选课指导、改革考核、加强评估等多方面入手,多渠道加以解决。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公选课 意义 问题 方法
  
  一、开设公选课的意义
  
  公共选修课作为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等重要作用,同时肩负着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底蕴的创新思维培养的重任。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在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遥遥领先,主要原因是它们拥有人数众多综合素质突出的创造型人才。已培养出29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美国哈佛大学,要求每一位本科生都接受广博的文化科学基础教育,认为其重要性不亚于他们在专业领域所接受的训练。该校在对各专业本科生开设的2500门以上课程中,人文科学课程占40%,社会科学课程占30%,自然科学课程占20%,工程学、跨学科课程占10%。这样的课程体系,使它们的毕业生知识全面、眼界开阔、择业面宽、适应性强、后劲足。韩国学校同样对专业课和公选课都做了规定,每个学生都必须修完专业课和教养课才能毕业,而一般选修课则可以由学生自主决定。教养课占总学分的30%,分为八个类别,分别为人文伦理、社会、历史、哲学、文化、自然科学入门、艺体美和社会实践。每个学生在每个类别都必须修最少一门科目且总分必须达到最低限度的学分要求才能毕业。从而保证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文化知识,实现以素质教育为底蕴培养复合型高校人才的目标。比较而言,中国长时间实行知识型教育和应试教育,忽略了素质教育和创造教育,创造型人才十分缺乏,尤其需要加快发展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底蕴的创造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不是“通才”,而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胜任某一具体岗位的专才,是能够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这是一种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特征的高等教育。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是各不相同的,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知识并无主次之分,越丰富多彩越好。因此大量开设跨专业、跨学科的公选课,对于实现个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一现代教育的最高目标,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公选课课程运行和管理中的问题
  
  (一)管理方面的问题。
  目前,公选课的开设主要流程如下:教师自愿申报,经各系(部)、教务处对开课教师资格及所开设课程内容进行审核,确定每学期所要开设的课程。由于公选课教学任务对各系(部)的教师没有硬性指标,缺乏激励机制,公选课的开设大多仅仅凭借开课教师的主观因素,缺乏课程开设的持续稳定性和取舍的科学依据。而愿意开课的教师中,有不少是为了完成工作量,备课不充分,上课不够认真,对学生要求不严,对于学生来与不来、听与不听、上课是否配合等都不去关心。出于“人情”,管理层对任课教师的资格审核更是马马虎虎,于是平时穿着时髦的老师可以开设《服饰欣赏》,爱好旅游的老师可以开设《人文地理》,甚至就是政治老师也可开设《健康保健》,其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二)学生方面的问题。
  1.学生对课程选择上冷热不均,选修人数较多的主要有以下三类:(1)比较轻松愉快的课程,以赏析类为主,如《音乐欣赏》、《宋词赏析》;(2)和自身就业密切相关或有利于就业的实用型课程,如《英语口语》、《公共关系》;(3)学时较多、学分较高的课程,如《组网技术》、《电子知识》等,一学期即可修完4个学分,而一些自然科学类或专业性相对较强的选修课程却很冷门,不得不缩小开课规模或停开。
  2.学生逃课现象严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公选课几乎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学生选课很积极,常常是选课通知一公布,有的课程就被选满,修读却很不认真,上课率可以画成“U”型曲线,头两次课勉勉强强能达到80%,之后便“星星点点”,临近期末又回升。由于公选课一般都是大课堂,教师不会每次都点名或全部点名,学生一学期下来竟连上课的教室在哪儿、任课教师是谁都不知道,甚至于错过考试。倘若每次考勤,学生们不得不每节课都按时去,却又往往心不在焉,做其它事情,处于一种隐形逃课的状态。严重的逃课现象给教师和学生都造成了不良后果,教师没心情上课,学生“随大流“逃课,在恶性循环下教师应付上课、学生更加逃课,久而久之,教学质量如何保证?教学质量的滑坡,严重制约着高职院校公选课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究其原因,一是功利心理,因为待选课程的信息比较少以及学生自我选择能力的欠缺,在避重就轻和“赚”学分思想的指引下,在课程的选择上明显带有市场化和功利化倾向,学习是否轻松、考试是否容易通过成为选择课程的主要标准,这其实是对课程资源的浪费。二是从众心理。“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部分学生对于自己想学什么、应该学什么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和想法,因此,在上课的过程中可能发现自己并不感兴趣,造成的后果往往是想中途退出该门课程,却已经无课可选,要么勉强听下去,应付考勤,要么逃课。
  (三)教学方面的问题。
  公选课大多安排在晚上、周末这种“八小时以外”的时间,往往与学生的课余活动、假日安排相冲突,容易造成学生的极度反感。有的学校甚至四节连上,师生均苦不堪言。若是碰上周末的各种考试,学生们更是抱着“反正老师也不知道我考还是不考”的侥幸心理溜之大吉。有的院校连最基本的上课条件都不具备(如多媒体设备、网络化远程教育设施、实验室、模拟室的缺乏),加之管理层不重视,不少老师认为专业课、必修课才是“上课”,甚至出现班主任直接签字写假条让学生们缺席公选课去春游、叫任课教师给缺考的学生们免考直接打及格等现象,以致严重挫伤了公选课教师的积极性。
  学生的成绩评定由任课教师负责,考试由教师自主命题、自行批改,由于公选课学时少、授课内容弹性大,考试通过率又会直接影响后续学生对该课程的选课积极性,有些教师就通过考题的简单化和试卷批阅不严等手段使得学生凡考必过,导致公选课考核不严。
  
  三、高职院校公选课教学管理的改进办法
  
  (一)严格遴选制度,把好课程开设关。
  学校要鼓励优秀教师开设公选课,保障充足的课程资源供学生选择。要真正提高公选课课程质量就必须加强课程建设。学校可以通过设立适当的鼓励措施,吸引优秀教师开设公选课。对那些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可不分教师职称,将教学经费按比例增加或者翻倍、增加选课名额。对那些对教学不懈钻研,有思路、成体系、有创新的公选课程,还可以优先申请学校的课程建设基金和教材出版基金,早出优秀成果。优化课程设置,形成系列、形成精品。对教学效果不好的课程,管理部门可以在综合专家意见、学生评价反馈以及教学事故报告等信息的条件下加以淘汰。
  (二)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
  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首先要让学生知晓学校的教学计划、课程简介以及相关的管理条例。本着“管理是服务”的理念,教学管理部门完全有必要让学生了解高校的教学运作情况。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管理中来,从本质上提高管理的效率,还同时把学会选择、对自己负责的权利和义务交给了学生。管理部门可通过编制公选课在内的各种课程介绍、开课计划、学习奖惩措施、选课制度等进行介绍。各高校的校园网应开通学生讨论专区,教师可以上传部分课件、学生也可以在这里发表评论,使教学信息更加透明化。另外,选课制度的完善也可以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如何合理、科学地配置各种课程资源,如何让各种信息及时、准确地反馈和发布,这除了要求一个功能强大的信息网络平台外,也要求相关管理人员具备高度工作责任心。
  (三)鼓励多种考核形式。
  大学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毕竟有别于专业课程,它更注重开阔视野、促进个性发展。针对考核方式的不严格,我们有必要转变观念,鼓励多种公选课考核形式,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加大平时考查在最终成绩认定中的比重,强调日常教学的重要性,从课堂管理上避免学生逃课。考试的内容也可以更灵活,减少对记忆知识的考核,加大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维方法的考察,让学生在试卷中畅所欲言、百家争鸣,增强学生对自身能力培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四)加强对公选课教学质量的评估。
  公选课的质量评估可以从多方面展开。除了教学专家的认可外,还必须有学生的认可,学生选课人数是重要参考指标。所有学生网上评教也是教学质量监控的另一个重要手段。目前,很多高校都有自己的网上评教平台,电脑程序使得评教过程更高效、准确,参评率更有保障。相对于专家、同行评价,学生评教样本大,更客观、全面、真实。专家、教学督导人员和教学管理人员也可以对公选课开展随机听课。听课不仅是对教师平时教学效果的随机检验,可以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发现很多网上评教难以发现的问题。听课结束与任课教师及时沟通,也可以和同学展开交流,充分和高效地发挥听课的作用。抽查考卷可以发挥对学生成绩考核进行再评价的功能。考卷抽查可以从结果审视教师的教学过程,如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理想等。
  综上所述,学生选择一所学校,不是简单选择了一个专业的一群教师,而是选择了这所学校所有专业的全体教师。高职院校应通过加强公选课的教学管理,满足学生多元化的知识需求,完善学生的综合知识结构,让学生获得可以终生受益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开发的能力,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实现高等教育的最高理想。
  
  参考文献:
  [1]黄健.高校“公共选修课”应强化以人文素质为底蕴的创新思维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07,(9).
  [2]洪小夏.从公选课《共和国史》看人文素质教育[J].理工高教研究,2002,(4).
  [3]曹颖.提高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高教研究,2006,(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75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