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双玲
摘 要: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与学有机结合的学习活动形式,教师要在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组织作用、引导作用和协调作用。
关键词: 教师 小学数学 探究性学习 作用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与学有机结合的学习活动形式,具体地说,就是在教师的启发下,以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从学生层面看,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研究去发现认识数学知识,或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教师层面看,如何培养和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去发现他所未知的问题,通过数学手段来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领悟认知策略,逐步地掌握自主学习方法,是摆在小学数学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既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也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其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更新观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把教育的过程仅仅作为一个灌输的过程。在教学中它具体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信息交流单向传输,学生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被动学习;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评定都由教师决定,学生的任务和职责就是应试和接受评定。教师就是权威,教师所讲授的一切都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考试为中心而展开,忽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及学习策略和能力的培养,过分注重学习结果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接受能力、潜在状态、内在积极性和发展的可能性,以及学生作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差异性、个别性。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过去传统的教育观念必须改变。以往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强调让学生接受建立在记忆层次上的数学事实,以及形成技能,学生在掌握只是“是什么”,而忽略了主动获取这些知识的过程。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创设让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自由猜想,独立探索。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更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造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并从中获取探求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改注重过程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提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知识掌握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重视过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提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揭示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知识,又增才干。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小学数学学习的主导者,没有教师积极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大部分学生是难以进行探究性学习的。
二、创设情境,发挥教师的组织作用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产生尝试探究的欲望,积极尝试探索,不断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创设探求知识的情境,取决于教师组织作用的发挥。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可以把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创设现实生活情境或模拟现实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尝试热情,促进学生尝试探究取得成功。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幻灯、播放录音等,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亲临其境受到思维启示;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动脑筋思考;可以通过竞赛、小品、猜谜语、讲故事等,融教学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产生高度快乐的体验。
要真正发挥教师的组织作用,教师必须做到:一是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设计内容,必须准备可供研究的材料,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各种数学现象或数字的显著特点,并逐步缩小观察范围,把注意力集中于某个中心点。二是把直观形象的材料让学生经过实际操作,动手算算、划划、分分、拼拼,引导学生提出假设,适时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分析、比较,对各种信息进行转换与重新组合,以事实为依据来验证假设,并且不断地对假设进行修正和完善,以推导出概括性的结论。三是在整个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过程,并能用比较清晰的、有条理的语言来表述整个思考与研究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通过研究获得新知识与认知策略,并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四是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提供相关材料或背景材料,以便学生将探究学习所获得的结论或方法,运用于新的问题情景中,使其得以巩固和深入,形成问题解决的能力。
三、激发兴趣,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生活赋于数学生命,只有在生活中数学才能焕发光彩。小学数学教育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必备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为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要打破教室的局限,将生活中的数学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生活的氛围中感受数学,学习数学。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中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练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校园里找找看,哪些是我们刚学习的物体,十分钟后再到教室评讲。这样既开阔了视野,又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受到学习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和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在这里,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发挥好引导作用。
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要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领悟”出“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有很强的应用价值这个重要道理。例如,在学《圆的周长》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测量树的周长、操场的周长、圆形水池的周长、圆形花坛的周长等。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把课堂知识拓展深化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探究中学会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既要注意生活实际中显示的数学问题,更要注意一些有一定研究价值的体现数学方法的数学问题。数学新知识、新概念的学习与形成如果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具体经验很接近,即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可以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如:小数乘法的学习。学生已有整数乘法运算的知识与技能,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学习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在整数乘法中,因数扩大或缩小和积扩大或缩小之间的倍数关系,那么如果小数因数去掉小数点变成整数后计算得到的积和原来的积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思考探究。经过不断的分析比较,学生就会明白因数扩大若干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如果小数乘法变成整数乘法来计算,积扩大了若干倍,要恢复成原来的积,只要把扩大的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即可。教师继续可引导学生观察: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之间的联系,找找规律,找找原因,学生就能得到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像这类举不胜举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概念的形成性学习材料,都可以作为小学数学形成探究性学习的内容。
四、营造氛围,发挥教师的协调作用
小学生探究学习需要良好的环境,特别是良好的人际氛围的支撑。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探究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开展探究学习的前提。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勇于、乐于展现自我,从而保证研究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
教师在教学中营造“探究”氛围的过程中要善于发挥好辅助作用:第一,与学生平等对话。教师要走到学生中去,尽可能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如经常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流:“谁想说?”“谁愿意讲给大家听?”“能教教我吗?”“你真了不起,解决了这么难的问题!”等等。第二,信任学生。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放手让学生探索,更多鼓励表扬学生的探究成果,不要怕学生出错,允许学生出错,要把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冷静分析、及时反思、不断总结,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办法,以“误”养“正”。第三,赏识学生。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发现,引导学生探究,用欣赏的眼光支持,用热情的语言鼓励,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激励者。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索知识,获得知识。在合作交流中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控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更好、更深入地进行探究,并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调节和学习效果的恰当评价。每个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通过倾听他人意见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并将思维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探索性学习。
此外,探索性学习更应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和推断的过程,教师作为这个过程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更应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如在小组学习中,教师应给小组中的每一位学生发表意见和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在教学中特别要强调“学生为主”的意识,不要让探索学习过程匆匆而过。当孩子围绕着任务要求正热烈讨论时,千万不要因为教学计划而中断学生的学习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他所说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实际上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样,它也是探究的必要条件。有了时间保障,还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探究的空间。这样,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发现、探究,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历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索学习的能力。
总之,教师在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的探索活动贯穿始终,要在其中发挥应有的组织、引导作用,并亲身参与学生的探索过程,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给予充分的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探究学习的态度认识、发现、创造,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品质,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从而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78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