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竹青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育,是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的教育。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把着力点放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上。创新是社会与民族进步的动力和灵魂。创新要靠人才,而人才来源于良好的教育。因此,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怎样进行数学创新教育呢?
一、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兴趣,启迪思维
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思维,这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有了兴趣,才有了探究的动力;只有思维活跃,才可能发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景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最常用的是通过设疑,创设问题情景。问题情景创设的难度要适当,应使学生“跳一跳,摘得到”,才能激发学习兴趣,形成所谓“愤悱”状态,使思维活跃起来。
为了构造合适的问题情景,教师就要发现和紧扣学生的认识冲突。认识冲突常常表现为日常思维与科学思维的矛盾。例如,某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凸多边形的外角和时,他先在黑板上画几个凸多边形,让学生考虑,很多学生一开始都认为外角和是随着边数的增加而增加的,但事实上,它却是一个恒值,由此产生的惊奇,就成了学生探究的动力。适合的问题情景能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产生矛盾,激发思维的欲望,这样学生不仅能在兴趣和成功的喜悦中获取知识,而且能从中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二、创新教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积极性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环境基础,同时也是调动学生内部动力的诱因。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一个团结友好、宽松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很容易实现师生之间的沟通,从而使教师的主导作用转化为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发展,同样具有重大影响。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堂上要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压抑感,没有任何的顾虑,在课堂上才能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力,去思维探索。教师还要发现学生创新意识的火花,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上课时,教师应在教学重点、难点、学生疑点处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主动地思考,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发展。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联想、类比,得到新知识,是通过引导、启发,而不是直接“传授”,更不是“灌输”。
在平时的教学中,无论是新课、习题课还是复习课,要始终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只起指导学法、解答疑难的引导作用。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锻炼了思维品质,提高了心里素质,促进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重视学法指导,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内因,教师、教材是外因,教师的教是为了最终的不教,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要注重让学生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教学实践的本领,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基础能力和创造才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法指导。从学法指导入手,注重“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注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培养探究的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
学法指导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并要有一定的层次。以自学方法为例,第一层次是阅读,教师给阅读提纲,指导学生学会逐字逐句地阅读,理解其中的关键词语,然后是逐段逐节地阅读,理解并归纳其中的重点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学习阅读方法;第二层次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会整理、比较、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解答练习并独立完成作业,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第三层次是教师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指导学生学会查阅资料,独立获取信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能主动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及解决问题的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地获取信息并解决问题是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一个质的飞跃。
四、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优化学生思维品质
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其本质特征是思维的多向性,表现在对已知信息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去分析思考、析取和重组,使思维不恪守常规,不拘泥于常法,不局限于某一固定的模式,而是善于开拓、变异并提出新问题。从多种途径寻求问题解答的一种思维方式,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具有更直接、更现实的意义。对于一道数学题,往往由于审视的角度不同,而得到不同的解题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若能抓住一切有利时机,经常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学生在所学的知识范围内,尽可能地提出不同的新构想,追求更好、更简、更巧、更美的解法,这不仅有利于对基础知识的纵横联系和沟通,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优化学生能力结构
我国现行数学教学大纲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列为教学目的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将实际问题数学化,从而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将一般转化为特殊,通过特殊解决一般问题,这是一个很普通、很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耐心,要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教师在最后总结引导时要明确地提高到哲学思维方法的高度,以强化学生的认识,通过经常性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解决一个问题时,“先考虑基本思路,然后进入具体计算过程”的良好习惯,这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多次进行应用训练,可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工具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巨大作用,从而在解决应用问题时敢于大胆探索新方法,达到优化他们的能力结构,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参与课堂教学,切实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自信心,使其能张扬个性,扬起创新的风帆,奏出心灵的协和曲,进而才能培养出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83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