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大学生实施赏识教育的必要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邵 萌

  摘 要: 赏识教育是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通过教育者欣赏和赞扬受教育者的优点,从而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学习的一种教育方式。大学生也需要实施赏识教育,因为它是激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正确认识自己;是大学生个性塑造的有效手段;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终身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 大学生 赏识教育 必要性
  
  赏识教育,是我国一位普通工人周弘,从对自己女儿的培养教育过程中积累经验,创造出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周弘使双耳失聪的女儿6岁识得两千多汉字,8岁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一千位,10岁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16岁升入大学,20岁赴美攻读心理学硕士,2002年荣膺首届海内外中国妇女“十大时代人物”称号。《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新华日报》、中央电视台、各级地方台、
  英语BBC台等近千家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了这一教育成果。
  
  一、赏识教育的内涵及理论依据
  
  赏识教育也称鼓励教育,是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观点,以尊重、信任、宽容、鼓励为原则,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出发点,把“以人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顺应学生心理的成熟过程,对学生施以褒奖、鼓励、赞赏,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使其不断增强自信心,发挥自己的潜能,体会到人生价值与力量,不断获得成功和发展的一种教育过程,是一种最具有活力的教育方法。
  赏识教育之所以能够得到受教育者的欢迎,赢得他们的主动配合,激发他们的内在积极性,关键在于赏识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使受教育者以自尊的心态在宽松的环境中充分释放自身的潜能,追求自我目标实现。
  赏识教育产生的实践基础,起源于心理学的“罗森塔尔效应”。心理学家的“权威性谎言”,坚定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教师自然流露的深情,鼓舞了学生,创造了学生学习成绩直线上升的奇迹。可见,罗森塔尔效应就是爱的效应,就是赏识的效应。教育者由此懂得了赏识的重要性。
  赏识教育产生的理论基础,源于马斯洛的“人的需求的层次理论”。赏识教育的“赏识”,恰恰是在受教育者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得到保障的基础上,进一步满足了其较高层次的归属或被承认的需求、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求,从而激发其向实现最高层次需求――自我价值需求不断冲击的主动性,最终使受教育者的生命闪现出绚丽的光彩。
  赏识教育的最初体验者、受益者都是中小学生,赏识教育的成果在他们身上屡屡得到成功验证。那么赏识教育对于已经成人的大学生是否适用呢?
  
  二、对大学生实施赏识教育的必要性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其实,每个人一出生便生活在一个巨人的世界里,那种生理上的弱小在心理上埋下与生俱来的自卑感与不安全感,使其对这个世界有着一种深深的恐惧。于是,在人的整个成长过程中,不断需要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赏识,以此战胜自己的那种恐惧与自卑,让心灵有一种安全的感觉。人人都希望被赏识与肯定,大学生也不例外。与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需要被赏识的范围更广、层次更高。因次,高校教育工作者更应充分认识到在大学生中实施“赏识教育”的必要性。
  1.赏识教育是激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高等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目标的,各科教学都应把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内容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心理学实验结果表明:一个缺乏激励的人,其能力仅能发挥出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以上。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的独立性增强,特别是随着知识量的急剧增加,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占据了主导地位,批判性也逐渐增强,对别人的意见不轻易盲从,喜欢提出大胆的设想和新颖独特的见解。对于这些独立思考、敢于批判、善于探索,具有创新意识的大学生,教师要善于运用“赏识教育”的方法,适时给予肯定、认可、欣赏、鼓励,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和激发大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才能达到最大限度地挖掘、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的。
  2.赏识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正确认识自己。目前我国在校的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22岁之间,自我意识开始分化,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产生差距,这是他们产生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大学生踌躇满志,自尊心较强,他们喜欢得到别人的羡慕、称赞和注意,生怕被别人瞧不起。然而,大学校园的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如鱼得水,各显其能,无一技之长的学生相形见拙,感到低人一等。再者,考试成绩不理想、家庭经济困难、人际交往不和谐、就业压力大、失恋等因素,都会使一些大学生强烈感受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对于这样一个生理年龄成熟,但心理年龄却滞后的群体,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用赏识的眼光、真实深入的观察、热情专注的交流及移情换位式的理解等方法,从深层次上正确理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真实地认识、感受大学生所处的生存环境,积极主动地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善于捕捉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以肯定的态度、欣赏的眼光、鼓励的语言对待学生,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克服心理与性格上的弱点,帮助他们摆脱自卑的心境。
  3.赏识教育是大学生个性塑造的有效手段。大学生具有渴望被人认同、喜欢出头露面、张扬个性的心理特点,他们喜欢发表自己的看法,喜欢与众不同,有很强的好奇心,也特别渴望自己可以被别人认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真正做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逐渐完成自己的个性塑造,就必须真正地学会赏识学生的个性与特点,就要允许学生说“不”,甚至鼓励他们说“不”,让其充分地“表白”和“暴露”自我,并以此为契机,激发他们的“灵感”,开发其特长和潜能,促使其个性自由地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出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具有独立人格、自我完善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4.赏识教育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终身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高等教育中,大学生既要服从于课程的安排被动地学习,更要结合所学专业及兴趣进行主动创造性的自我学习,同时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赏识教育本身而言,是以人性为基础,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相互激发与激励的状态下实施的教育。在同样的教育过程中,是以赏识为先导,激发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在的巨大能力或者是人的良知与自觉性,从而让教育顺理成章地自然发生,这样的教育状态一旦在人身上起作用,那么赏识教育自然就为人的自我教育、终身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赏识教育顺应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体现大学教育的本质。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认识到在大学教育中应用赏识教育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李睿.赏识教育:翘起你的大拇指[N].中国教育报,2002.12.26,(02).
  [2]赵兴民,张秀伦.赏识教育在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6,(3):221-222.
  [3]尹艳华,杨咏.成功领导者的素质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4]王廷芳.青年学习心理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84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