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和谐课堂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志坚

  摘 要: 和谐的课堂应该是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本文就构建和谐课堂的意义,目前课堂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和谐课堂具备的特征以及如何构建和谐课堂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和谐课堂 构建 意义 问题 特征
  
  “和谐”一词原属美学范畴,指事物和现象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和多样性的统一。“和谐”能产生美,产生最佳组合,产生最佳的效益。特别是2009年年初两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得“和谐”一词更是得以广泛流传。和谐之于社会的特征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俗话说,大课堂小社会,课堂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和谐之于课堂也相应地体现在纪律制度、公正评价、团结互助、激情互动、紧张有序、师生和谐相处等方面。和谐的课堂能够使学生收获优良的品德、灵活的知识、创造的能力、文雅的举止和健康的心理。
  
  一、构建和谐课堂的意义
  
  构建和谐课堂是时代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基本路线确定的我国三大发展目标之一,但和谐社会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口号,还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谐的生活方式,意味着自由、平等、尊重、多元、宽容、妥协、协商、和平等观念浸透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体现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唯有具备和谐生活方式的人才能真正成为和谐社会的公民,和谐课堂便是培养学生这种素质的重要渠道。
  构建和谐课堂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和谐课堂提倡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坚持正面教育,以表扬为主,鼓励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这样的教育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与此同时,还教会学生对他人尊重,让自由放飞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用宽容培养宽容,靠创造激发创造。这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益。学生学习的成绩除了智力因素外,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和谐课堂能充分调动诸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在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高涨的情绪、活跃的思维能有效地促进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二、目前在构建和谐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方面。传统的教学集中表现在“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课堂上很容易形成思想上的专制、形式上的封闭和方法上的灌输,其危害已为大家所共知。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实施与推进,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强调教师角色的转换,即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师角色中走出来,既要做知识的传授者,又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教学的研究者,教学中要贯彻民主思想,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但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又会使民主流于形式,看似激情澎湃的一节课,其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价值体验并没有得到提高,对个性发展的过于强调也给教育带来了随意性和不可控性。
  2.学生方面。我们在批评传统教学时总是提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尊重学生的选择,进行人文关怀,鼓励个性化学习、培养创新精神等,然而我们是否想过我们的学生准备好了吗?他们是否具备了做主人的素质?著名现代化问题专家阿历克谢・英格尔斯在论及现代制度时,说:“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够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上都经历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型发展是不可避免的。”教学改革亦是如此。缺乏对作为构建和谐课堂当事人之一的学生的主人素质的培养同样是问题之一。
  三、和谐课堂的主要特征
  1.理性的民主。传统的课堂中,教师一直是教学的主角,不论是在课堂时间占有上,还是对知识的把握上,都由教师一人操纵。学生只是被动、无奈地接受。这种不平等、不民主、不合作的师生关系,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阻碍了学生正常健康发展,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教育改革家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其教学目的、内容、进程和方法,均由学生自己讨论决定,一切活动都由学生自己发起,自行组织。教师的主要作用只限于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提供资料。这种自由、轻松,教师充当促进者、智多星、向导和顾问角色的教学过程,不是把学生看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求者。新的教学理念给了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谐的课堂一定是民主的课堂,民主并不意味着对学生的放任,民主需要理性,教师对课堂必须是可控的,因为学生虽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但尚未成熟,必须依赖教师的指导,才能去认识客体,掌握知识,并进而提高自身的认识能力。离开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不可能自发形成,甚至可能迷失方向。
  2.感性的激情。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情感作为人的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伴随着认识的过程而产生的,并影响着认识和活动的进行。情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是不可忽视的非智力因素。教学中教师的情感与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反映在教师的情感是影响学生的众多因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它对学生的心理动机、学习兴趣、课堂气氛及思维能力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积极情感对沟通融洽师生心理关系,对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动机是十分有益的。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心境轻松愉快,情绪乐观,不仅能使人产生超常的记忆力,而且能活跃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心理潜力;而焦虑不安、悲观失望、忧郁苦闷、激愤恼怒等不良情绪,则会降低人的智力活动水平。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当教师以饱满的情绪进入课堂时,学生的精神就会振奋起来;当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情绪高昂,讲话抑扬顿挫时,学生就会思绪波动,发言热烈。在和谐的课堂里,感性的教师也许不是最完美的教师,但一定是最美丽的教师。
  3.多元的评价。在和谐的课堂里,教学评价应该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注重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在教师和学生水乳交融的活动中展示评价的总结、矫正、促进和催发的教学功能。可以这样说,一种好的评价方式可以将理性的民主与感性的激情进行有机的融合,真正实现课堂的和谐。传统教学评价的目的、标准、方式和主体都是单一的,而和谐课堂的教学评价体现的是一种参与,一种判断,一种交流,一种激励。这样的评价其基本特征应该是多元性的。用多元标准代替唯一标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出的结论,允许持不同意见,允许说错做错、改正错误,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所以教学评价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关注知识的掌握,更要促进其兴趣、爱好、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分享应有的权利,同时承担相应的义务。评价形式也应该是多元的,可以包括师生、生生之间多向评价,这样的评价有利于信息的多向交流,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总之,评价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具备成为真正主体的素质。
  
  四、如何构建和谐课堂
  
  1.建立科学民主的课堂管理制度。一提到管理制度,许多人很快会联想到生硬的管理制度对学生创造力的压制。《学会生存》中指出:“教育具有培养创造能力和压抑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在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一直处于强势地位,而学生则属于弱势群体。课堂管理制度人性化程度不够,各种禁止过多,不利于培养学生通过语言、眼神、表情、举止与教师或同学交流,这样的制度确实极大地阻碍了学生身心成长,但我们也应该知道正如法制对于社会的作用一样,课堂管理制度对于和谐课堂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谐课堂反映的也应该是和谐社会对公民的要求。我们可以通过打破严重阻碍学生身心发展的课堂规范,让学生参与课堂制度的建立,以缩短师生心理距离,拉近生生空间距离,形成民主科学的课堂管理制度,使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学会鼓励、学会倾听、学会等待。这种建立在民主与科学、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的管理制度,才能构成真正的和谐课堂。

  2.客观而公正的评价。评价的标准可以是多元的,但对评价标准进行操作却必须是客观而公正的,而且评价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平时的养成来形成良好的习惯。评价的标准使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而评价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更好地获得发展。但如果只采用激励性语言,就往往使评价陷入空洞和教条,出现一味赞扬学生,回避恰当地指出学生不足的现象,这也是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指出问题、提出批评并不是和谐课堂的对立面,因此必须根据评价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并收集数据和资料,没有准确、有效的数据,就不可能作出正确的评价结论,从而影响对学生的反馈,不能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评价的过程性具体体现在收集学生学习状况的数据和资料,根据已有的标准对其发展状况进行描述和判断。需要注意的是,在这种过程性评价中,要将定期的正规评价如小测验、表现性评价和即时的评价如学生作业、课堂表现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两方面的评价对促进下一阶段教学和学习是同样重要的。
  3.时尚的教师。提起时尚,很多人会把目光停留在服饰和装扮上,认为教师和时尚是冲突的。时尚只包括这些吗?追求时尚就是追求化妆打扮吗?当然不是。思想之时尚、观念之时尚才是时尚的真正内涵。教师是一个职业,更是一种责任。倡导一种时尚,其根本意义就是灌输一种价值观和审美观,责任重大。教师的时尚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外表上,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言行举止上,更重要的是要紧跟时代的思想的步伐,做到思想上时尚。教师应该与时代合拍,追求与时代相吻合的时尚,享受生活,只有充分享受生活,才能充分投入工作。教师应该是高尚与时尚的和谐统一。教师的“时尚”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师生交往中。能够拥有一颗年轻时尚的心,了解学生喜欢的东西,关心学生热衷的话题,懂得学生思维的方式,学会理解学生,融入到学生中间去,有的放矢地引导他们分辨是非,施展能教善导的能力和魅力,这才是更好的为师之道。只有建立了新型的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课堂才能成为真正的和谐课堂,教师也才能够寻找到深入学生心灵世界的窗口。“亦师亦友”才是学生心目中最敬重与信赖的。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
  [2]陈德厚.基础教育新概念――有效教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47-171.
  [3]叶澜主编.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85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