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师院校武术专业师资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欣颖
摘 要: 根据高师体育教育武术专业的性质和培养目标,本文指出,武术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进行组合训练,大力提升学生的心智素质及其他方面的知识,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面向21世纪的综合型师资人才。
关键词: 高等师范院校体育专业 武术教育 艺术师资 培养
高等师范院校体育专业武术教育担负着培养中学武术师资的任务。在培养学生欣赏武术美和创新武术的能力,尤其是传承武术技能方面,武术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人们对普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也十分关注,尤其是对艺术教育的培养,目前,高师院校武术专业学生的艺术教育培养存在的问题正在通过深化教育改革,转变教学观念逐步得到解决。
首先,从专业教学来说,高师武术专业学生入校时年龄多在二十岁左右,入校前多未接受过武术专业的系统训练(很多学生仅是参加考前强化班),其技能和柔韧性基本未开发,加之绝大多数学生自身条件比较差,这都给武术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其次,对于高师范院校武术专业来说,和普通专业正好相反,艺术专业往往在智力教育方面相对薄弱,学生文化素质低,知识面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较差,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进一步深造和发展,影响到学生的就业选择。那么,如何培养面向21世纪综合型的艺术师资?本人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应当从如下几个角度加以解决:
一、应当根据学生实际条件因材施教
高师体育教育武术专业的教学目的,不是培养武术专业人才,而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小学体育、武术师资,所以绝不能进行单一的专业化训练。因此,在制定体育武术教学内容、任务、组织教法和运动量时,因材施教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如何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首先应建立在学生的身体素质潜力的水平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程度来确定教学内容、方式、方法,不可让学生承受超出自身能力的训练,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进行教学。[2]武术的基本功训练,体委定编的武术套路、散手训练等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训练应从启蒙入手,循序渐进。教学内容分阶段进行扶把练习和离把练习。扶把练习以训练学生身体的直、立、蹲、开、灵活协调为主,腰腿能力和技巧为辅。扶把练习正确到位后即进行离把训练,主要进行单一动作、单项组合等方面的训练,使学生上肢、下肢、腰与躯干动作协调并规范或基本规范。这方面训练要使学生对运行中肌肉的紧张与松驰能适度把握、动作协调、稳定,具有一般控制力,教学中进行手型、步法、身法的综合训练,使学生身体自然素质与武术专业素质之间的距离尽快最大幅度地缩小。总之,通过基本训练,不仅使学生掌握武术所需要的正确基本功练习,而且使学生掌握身体运动规律,身体的控制性、稳定性、协调性和灵活性,掌握身体的紧张与松驰,并在一定的节奏旋律中协调自如地运动。
二、应当注重对未来武术师资人才心智素质的铸造
艺术专业以艺术教育为主是必然的,重视技艺培训是无可非议的。武术表演是典型的形体艺术,它受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制约。长期以来武术专业在对学生的培训中特别注重学生武术技能的培训,而淡化了艺术心智的培养,结果从学生到家长、教师,重艺轻文的思想比较突出。在这种教育思想支配下,许多武术专业的学生忽略了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其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智力教育和技艺培训同等重要,因为文化知识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轻视文化学习导致的负面效应必然会与我们的艺术教育初衷相悖。
心智素质是指武术者感情、思想及其对武术表现内容的理解等。对于练武者来说,只练其“形”,不养其“神”是练武之大忌。武“形”只是手段,修“神”才是目的。所以说,一个训练有素,能够创造出武术艺术美的武术者,至少应当具备三方面的专业技能,即基本能力(指武术基本功:步型、手型、身法、力度、柔韧性、可塑性、模仿力、节奏感)、技巧能力(指跳跃、旋转、翻腾、控制、高难度技巧的掌握)、艺术表现能力(指对创作意图的理解与再创造的能力,激情、乐感、想像力等)。基本能力和技巧能力是艺术形体(练武者)的体态、体能和技能,是一种表现情感思想的工具,另一方面是心智素质――即艺术表现能力。正因为武术要表现情感和思想,所以练武者就应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情感蕴积,这样才能有“情”可表,有“神”可传。[1]毋庸置疑,心智素质绝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有赖于后天的培养。就心智素质的积累来说,社会生活的滋养和练武者自身教育固然是一方面,但学校教师给予的全面文化教育则是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因为学校毕竟是系统传授知识技能的地方,它是心智素质奠基与定向的决定性环节。心智素质本身就是决定武术思想深度和情感广度的要素。练武者只有具备了较高的心智素质,才能理解其动作的意蕴,才能把丰富的心智灌注于武术动作之中,才能使武术在表现为武术意象时意远情长。正因为如此,所有有远见卓识的教师就应当在强化技术训练的同时,特别注重对未来武术师资人才心智素质的铸造。
三、应当使学生较多了解其他各个方面的知识
教师应当使学生较多地熟悉和了解人文、社会科学各个方面的知识。武术是人体动作的艺术,是通过人体有节奏的律动来塑造武术形象,表现社会的人的思想感情的,并以表现人及与人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为根本职责。因此,如果练武者在武术学习及武术实践中对于涉及和人文社会各学科的知识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那么他对于动作形象的展示,对于内在神形意的表达就一定是表层的、肤浅的、概念化的。这是因为审美能力的提高需要知识的帮助,而认识能力与审美能力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所以,学校除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施教外,还应当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学生的见识。人类社会各个学科和知识是相通的,并非孤立地存在于世间,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就越能够从更高、更广泛、更深刻及相互联系的角度把握人生和社会,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各学科的知识及各门类艺术的熏陶之中,就会逐渐达到形神兼备,独具艺术风格和魅力,在今后的艺术实践中也将会获得更大的自由。同时,应当鼓励学生自觉地吸收积累广泛的社会生活知识,学生步入社会后,首先必须在人才激烈竞争的形势下,争得一席安身立命之地,然后才谈得上以其社会实践、艺术实践把我国传统的、现代的优秀武术文化传承下去,继往开来。这既是社会和家长的期盼、学校的期盼,也是时代的需要、艺术的需要。
总而言之,培养武术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是使他们既有示范能力,又有教学能力,同时武术教学不能仅仅限于武术技术的单纯传授,必须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开发,培养出全能型的武术教育人才。只有如此,高师武术专业教学才能走上科学、系统、规范的道路,这也是高师体育武术专业教学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董骏,于莉.体育教学与学生心智发展若干问题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0,(03):25.
[2]马静.大学生体育教学因材施教策略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5):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93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