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师院校与博物馆公共教育合作模式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博物馆作为社会主要的教育机构,越来越受到关注。学校与博物馆的合作也越来越广泛。本文从完善展览团队的构建、丰富公共教育活动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个方面探讨高师院校与博物馆公共教育的合作模式,为缓解我国博物馆公共教育专业人才短缺、完善高师院校实践教学机制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馆校合作;师范生培养;学校教育
  一、博物馆公共教育职能的需求
  20世纪初提出的新博物馆学概念中提到,博物馆的主要职能从对“物”的关注转移到对“人”的关怀,其目的在于让更多的人从艺术文化中获益。不同于过去的博物馆,“教育”已经在“收藏”之上,成为博物馆的首要职能。而中国民众对博物馆的热情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据《中国博物馆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博物馆总数已达到3415座,其中年新增博物馆395座,免费开放的博物馆达2400余座;全国博物馆累计获得中央财政82亿人民币的支持,年接待观众5亿2千万人次。“如何发挥它们应有的教育职能,不仅事关各馆建设和运营的成效,更关系到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和文化发展战略,而且它已成为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落实后我国博物馆届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①
  博物馆公共教育资源最大的受益者是青少年。与传统的学校教育比,博物馆这种“非正式的教育场所”的公共教育无疑更为新颖,在这种“非正式的教育场所”中,学生们往往能更自由、个性化地学习、思考。博物馆种类不同,专业视角也不同,因此博物馆的展览也是多元化的,博物馆的多元化决定了其公共教育内容、形式可以丰富多彩。博物馆的公共教育没有固定课程,可以根据受众制定不同的展览或者教育计划,这决定了博物馆学习的基础是参与式和体验式的,这种学习方式很容易唤起学习者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可以看出,优良的博物馆公共教育课程的潜力是无限的。
  当前,博物馆公共教育正在积极向公众推行,而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未来教师,高师学生兼具艺术与教育双重属性,因此博物馆可将高师院校作为最佳的公共教育推广的合作伙伴。博物馆和高师院校如何利用各自优势,关注公共教育的推广,尤其是利用博物馆资源提升青少年的艺术教育,构建更人性化更有效的博物馆公共教育体系,值得我们探索。
  二、馆校合作发展现状
  早在20世纪初国外博物馆就已进行“馆校合作”模式的探索,发展至今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美国,积累了大量优秀的案例。如美国四州的K-12美术课程标准与博物馆教育的合作,要求教育部的工作人员主动与美术教师进行沟通并合作完成大量的教育工作。国内博物馆公共教育才刚刚起步,但近年来发展迅速,也很值得关注,以故宫博物院为例,与北京地区的小学进行了长期合作,在学校推行常规化的博物馆课程,使大批青少年学生获益。
  但不论国内国外,博物馆都面临着公共教育人才短缺的情况,专门设立博物馆教育专业方向的高校非常少,与高校合作时会出现工作人员与学校教师工作量大、活动不顺利等情况。特别是国内,博物馆工作人员缺乏系统的教育和培训,主要是从实践中学习,理论素养不高,公教人员的配备跟不上公众对于博物馆美育的需求。把博物馆公共教育活动与高师专业的实践教学相结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目前博物馆公共教育的缺陷。
  三、博物馆公共教育与高师院校的合作
  高师院校的美术类专业,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注重实践课程的考察。传统的实践类课程多以中小学见习、实习为主,博物馆公共教育的推广,为高师院校的实践课程提供了新的方向和选择。关于如何构建博物馆公共教育与高师院校实践课程的合作模式,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首先,完善展览团队的构建。国内绝大多数展览策划团队都没有教育工作者的参与,策展结束后,甚至很多都是展览开始了一段时间后,才开始进行教育活动的策划,这会导致本该与展览相辅相成的教育活动配套滞后,忽略了观众的需求,展览吸引力欠缺,观众主动学习性不强。教育工作者比其他工作人员更加了解观众的需求,能够提供在非常规环境下的学习内容,帮助整个策展团队思考展览成效。高師专业的师生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专业的学术背景,特别是某些特定类型博物馆如艺术博物馆的展览策划上,美术师范生要比普通的博物馆员工在专业领域上更加有优势。高师院校与博物馆公教部门合作构建展览团队,不仅可以保证公教活动的质量,也为馆校合作的模式提供了制度性的可能性。
  第二,丰富公共教育活动内容。由于公教人员的缺失,很多博物馆的公教活动特别是青少年公教活动需要借助于培训机构,活动内容、教学方式单一,无法做到公益性。师范生学习的专业都是与教育学、心理学相关,在见习实习的过程中更是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不需要再做专门的培训,能够很快承担活动教学任务。
  笔者曾主持策划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与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合作的“做自己的导演”——菲利普·拉梅特个人摄影作品展青少年教育活动,活动围绕怎样选择“破冰环节”的载体形式,帮助学生迅速进入活动状态;树立规则意识和合作意识、怎样设计“导览环节”的讲解词;引导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出发,理解菲利普先生的艺术创作作品、怎样创新“绘画环节”的问题情境,落实“游戏体验式”教学的理念,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怎样营造“谈话环节”的交流氛围,挖掘活动的成效深度,完成活动的评测这四个方面展开。其中设计的“绿布体验”活动,让学生与大师作品对话,自己创作属于自己的摄影作品,让青少年学生充分体会到体验式教学带来的乐趣,也给他们天马行空的思维提供了发挥的空间。青少年观众是“特殊”的,教育活动有其特殊性,既要寓教于乐又要考虑科学性,非常考验工作人员的创造力,师范生的加入,缓解了博物馆公教部门的压力,也让活动形式、内容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第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随着博物馆公共教育的不断普及,博物馆已经成为学校课外教学的“第二课堂”,对于学校教师而言,也需要更多地参与博物馆教育中去。据笔者所在城市对师范生毕业工作情况调查,很大一部分师范生成为教师之后除了学校里的教学任务需要完成,也越来越多地需要承担校外教学,而校外教学最常去的地点就是博物馆。博物馆与高师院校的馆校合作也丰富了师范生的实践教学方式,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不断增加的、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美育人才,保持教学行为的动态调适,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高师院校的师生在参与博物馆高教活动时,应全身心投入其中,提高合作的效率,如此才可以在提高自身修养的同时,推广博物馆的公共教育,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徒有其名的参与方式是不可取的,既浪费了资源,也影响公教活动的质量。
  结 语
  博物馆公共教育与高师院校的合作,是馆校合作的新兴模式,对于博物馆、高师院校是双赢的。博物馆的未来是公众的,将博物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也是势不可挡。如何让博物馆更好地为公众服务,满足公众不断增长的美育需求,值得我们去探索更好的合作模式,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责任编辑:杨建)
  注 释:
  ①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34.
  参考文献:
  [1]段勇.国博物馆的公共教育与公共服务[J].中国博物馆 2004(02).
  [2]杨丹丹.论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以首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为例[J].中国博物馆 2010(01).
  [3]单霁翔.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发展[J].四川文物,2011(01).
  [4]果美侠.为了“学习”的博物馆教育策划[J].沧桑,2014年(06).
  本论文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艺术博物馆公共教育“馆校合作”模式的美术师范生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YS18J3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8682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