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新课标教学实践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翠英
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最好的老师。新课标突出强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需要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来实现。
一、贯彻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
“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杜威的教育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做中学”。知识不是简单记忆,而是通过学生的参与、感悟、交往、实践、猜想、探究、归纳等活动获取。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因此化学教学要“做”,学生只有亲自做了,才能提高能力。化学教学强调从过程中获取能力,以此发展学生在面对现象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它的基本过程是:
①收集有关的资料(利用查阅课本、各种直观教具、网络资源、多媒体技术等搜集有关的信息资料)。
②分析、研究、讨论、交流、归纳有关材料。
③通过验证或讨论发现问题的规律性,得出结论。
例如学习《二氧化硫》时,让学生阅读材料,归纳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通过二氧化硫溶解性实验(学生做)、系列性质实验(学生完成实验:二氧化硫分别通入到紫色石蕊溶液、氢氧化钙溶液、品红溶液),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如:二氧化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有什么变化?是谁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发生了这样的变化?什么使品红褪色了,加热后为什么又恢复原来的颜色?让学生探究、发现规律性,归纳总结。这样的数学让学生做到了用眼看、用耳听、用手做、用口说、用脑想、用心学,学生的思维也一直处于积极状态,且体会到了探究学习过程的艰辛,取得了成功的喜悦。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为学生指导了学法,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品质。
二、认识教材插图的功能
纵观教科书内的各类插图,我认为有以下几种功能:
1.化学知识的直观呈现。作为传播学习信息的一种重要媒体,图画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表达学习内容和方法的重要部分。教材中的一些实物照片和富有情趣的拟人画等,真实、直观、亲切、深刻,往往比文字更具说服力,成为知识呈现的一种重要方式。
2.化学实验的清晰再现。教科书的实验插图,一改以往教材中仅能单独地配合知识,显示仪器和装置的传统,而有了提供更多信息资源的功能,真正成为知识的一部分。
3.教学内容的形象说明。形象生动的插图,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力,形成鲜明的印象,加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情感教育的良好素材。热爱大自然的教育、STS教育、绿色化学理念教育,以及化学对社会的巨大贡献和应承担的责任等都是化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教科书中展示的蓝天、白云、海洋、山峦、森林、草原等大自然的美景,我国古代、现代化学工业成就图,对化学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国内外化学家的肖像,等等,都是思想教育的良好素
材。
三、化学教学方法的改变
新课标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强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尽可能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和智能的发展。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为学生参与教学创造时机和条件。进行师生易位,这是新课标的一个教学特点。教是为了不教,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即不仅参与学,而且参与教,只有参与得多了,才能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如在实验课上,让学生积极参与,可让学生上台做演示实验,教师则可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及时纠正错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如,在习题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运用自己掌握的方法和知识,帮助同学分析、答疑、解难,在参与教的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新课标的特点和要求,我在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如下的教学方法:
1.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古人说得好:“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以渔,终生受益。”因此,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十分重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应遵循“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原则,从听课、实验、观察、提问、记忆、总结等多方面进行指导。例如,对金属钠这一节教学中,通过实验观察,钠投入水中后浮在水面熔成小球,四处游动,且会燃烧,有噼啪响声,证明钠跟水反应的系列性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提醒学生听、看、记、问、想等,其目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给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方法。
2.引导学生自我反省。在教学中,我一直要求学生及时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监控自己的学习行为,要求学生每人都记“错题集”,记下平时作业及考试中的错题,并要求分析错误原因,逐个订正,到下次考试前再拿出来翻看。实践证明,有了“错题集”,考过的内容再错的机会少了,对提高教学效果非常有益。学生每天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回顾与反思,及时纠正自己学习中的问题,改进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探究。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我常组织学生广泛地讨论,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推理、概括中自行得出结论。例如学习“氯气溶于水”时,为了搞清氯水中存在的微粒,我设计了一个探究实验:将新制的氯水分别加到下列溶液中:(1)紫色石蕊;(2)FeCl2溶液(3)Na2CO3溶液;(4)AgNO3溶液。观察有何变化,写出相关的离子方程式。首先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各抒已见,相互启发,教师再点拨,最后在广纳众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效果较好。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指导、点拨、评价的主导作用。学生通过实验,亲自发现问题,使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了提高;探究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了表达能力;归纳总结,促成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学生通过以上的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等活动,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总之,实施新课程是大势所趋,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是难免的,但我坚信经过广大一线教师的不懈努力,我们一定会理解新课改精神,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适应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03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