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 亮
摘要: 目前大学生体质逐年下降,而体育锻炼现状却不尽人意,只有34.2%的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自觉性不够。男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状况好于女大学生,不同年级中,三年级锻炼情况最好。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情况不太理想,不能达到体育锻炼的良好效果。男女大学生、不同年级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锻炼 现状
体育锻炼是以强身健体、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为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提高和保持机体能力而进行的一类体育运动。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大学生体质逐年下降,情况不容乐观。因此,关注和重视大学生体育锻炼,调查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正确认识和分析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对加强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增强大学生的体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按整群抽样法,以班级为单位,对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工业大学、金陵职业大学四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在学生以无记名方式填写完调查问卷后当场收回问卷。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的论文和研究结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参考。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实际需要自行编制《大学生体育锻炼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520份,回收问卷503份,回收率为96.7%。其中有效问卷479份,有效回收率为92.1%,有效率为95.2%。通过再测法进行信度检验,所得信度系数分别为R1=0.87,R2=0.84,R3=0.83,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1.2.3数理统计法
把调查问卷所取得的所有数据录入电脑,运用SPSS FOR WINDOWS 11.5统计软件对调查研究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以P<.05为显著性标准。
2.研究结果
2.1大学生是否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从表1可以看出:只有34.2%的大学生“经常参加锻炼”,一半以上(60.1%)的大学生“偶尔参加锻炼”,并且还有5.6%的大学生“不参加锻炼”。这说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的比例不高,并且有一部分大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自觉性不够,还没有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统计结果还显示:1.男女大学生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x2=67.114,P=.000<.001),男大学生经常参加锻炼的比例(53.7%)远远高于女大学生(18.0%),且男大学生中经常参加锻炼的比例(53.7%)高于偶尔参加锻炼的比例(42.2%);女大学生中经常参加锻炼的比例(18.0%)低于偶尔参加锻炼的比例(75.1%)。这说明男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状况好于女大学生,我们应该重视和加强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2.文理科大学生不存在显著的差异(x2=3.162,P=.472>.05)。3.不同年级大学生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x2=40.266,P=.000<.001),其中三年级锻炼情况最好,依次是二年级、一年级、四年级。这可能是四年级学生社会活动增多,学习负担加重,面临毕业分配等,造成他们体育锻炼时间的减少。
2.2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
从表2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较明确,38.4%的大学生选择强身健体,男女、文理、不同年级选择一致,均排在第一位,说明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的最有效手段。其它列前的依次还有:“满足体育兴趣需要”、“减肥、健美”等。同时也可以发现大学生进行锻炼的目的呈现多元化。值得注意的是有11.7%的大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缓解压力、调节情绪、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说明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能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改善具有一定的认识。在不同年级中该项选择排序中四年级最高,这可能与他们面临步入社会、考研等多重人生选择造成心理压力过大有关,因此锻炼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比例相对较高。
2.3影响大学生不进行体育锻炼主观上的原因和客观因素。
通过调查,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原因中“没有习惯”所占比例高达36.1%,这确实应引起我们的思考。其它原因列前的依次有“没有精力”、“没有兴趣”、“对运动能力缺乏信心”、“没有必要”等。限制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中首要因素是“没有时间”33.2%,其它依次是“没有场地”、“没有器材”、“没有指导”和“没有经费”、“缺乏吸引力”、“没有组织”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较薄弱,良好的以体育锻炼增进健康的理念和行为还没有完全彻底地形成。同时,体育设施的缺乏不能与学校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相适应,从而约束了大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兴趣的培养。学校对体育锻炼的指导也不得力,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和体育精神没有形成。因此,学校应加强场地、器材等硬件建设以满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同时积极有效地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切实做好指导工作,营造良好的体育教育环境,积极引导大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为大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提供条件和支持,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感到体育锻炼没有吸引力,女大学生和四年级大学生的比例更是达到10%和10.3%。
2.4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强度、持续时间和频度。
从表3可以看出:在“小强度(34.4%)”和“中等强度(40.9%)”上大学生所占比例较大。同时还有3.5%的大学生只进行轻微运动。男女、文理科大学生在体育锻炼的强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x2=3.897,P=.420>.05,x2=2.444,P=.655>.05);不同年级大学生在体育锻炼强度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x2=64.789,P=.000<.001)。
从表4结果可以看出:各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大学生在一次锻炼时间上是“l至20分钟”、“20至30分钟”、“31至59分钟”、“60分钟以上”。但也有8.4%的大学生锻炼时间仅在10分钟以下,不可能达到体育锻炼的良好效果。男女大学生在一次锻炼时间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x2=34.066,P=.000<.001)。在“60分钟以上”选项上,男大学生所占比例(32.6%)明显高于女大学生(13.0%),说明男大学生一次锻炼的时间多于女大学生。文理科、不同年级大学生在一次锻炼时间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x2=3.371,P=.498>.05,x2=17.677,P=.126>.05)。
从表5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锻炼频率上,有42.0%的大学生“每周1至2次”,16.1%的大学生“每周3至5次”,有9.2%和26.1%的大学生选择“一个月一次以下”和“一个月2至3次”,这表明有三分之一多的大学生很少进行锻炼。男女大学生在锻炼频率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x2=43.731,P=.000<.001)。在“一个月2至3次”和“每周1至2次”选项上女大学生所占比例(31.8%,45.2%)明显高于男大学生(19.3%,38.1%)。而在“每周3至5次”和“每天1次或以上”选项上,男大学生所占比例(23.4%,12.4%)明显高于女大学生(10.0%,1.9%),说明男大学生锻炼频率要大于女大学生。文理科大学生在锻炼频率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x2=14.020,P=.007<.01),在“每天一次或以上”文科所占比例(13.7%)大于理科(4.2%)。从不同年级来看,可以发现:选择每周1-2次的比例均排在首位。不同年级大学生在锻炼频率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x2=73.584,P=.000<.001)。在“每周3至5次”和“大约每天1次或以上”选项上,四年级大学生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其它年级。进一步比较可以发现在“每周1至2次”、“每周3至5次”和“大约每天1次或以上”选项总体比例上,三年级75.7%>一年级70.7%>二年级64.4%>四年级44.9%,这说明三年级参加锻炼的情况相对较好。
3.结论和建议
3.1目前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不近人意。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对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的作用和重要性,增强体育锻炼意识,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多抽出时间,采取适宜的运动量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以获取良好积极的心理体验全面提高自身健康。尤其是女大学生和四年级大学生更要加强体育锻炼。
3.2高校要从教学和管理工作入手,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大学生体育活动的组织建设工作,加强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教育和指导。同时努力改善设施,创造锻炼条件和体育氛围,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和促进作用,使大学生能够主动顺利地进行体育锻炼,全面提高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燕强,侯玉鹭.普通高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04.
[2]李秀梅.浙江省高校课外体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03.
[3]曾吉.普通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0,06.
[4]姚丽琴,左新荣.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与体育消费结构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0971.htm